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5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盐业体制改革面面观


    5月5日,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盐业的“改革开放日”。这一天,国务院公布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作为目前我国极个别仍保持专营体制、按计划统购统销的领域,食盐行业将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

    转型引出疑问。此次盐业体制改革有怎样的背景?将对我国的盐业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盐业改革后,食盐会大幅降价?

    盐业发展历程

    春秋齐国宰相管仲就提出了“官山海”到汉武帝在桑弘羊“笼盐铁”,还有著名的盐铁会议。旧时因为盐业被看作是重要的税收来源,有着2000多年的中国盐业专营史。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盐业一直实行计划管理体制。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开始专营,当时有一项重要的背景,就是我国要消除碘缺乏病,要用专营卖碘盐的方式来快速地有效推进。

    目前我国只有烟草和食盐实行专营体制,中盐及旗下各级盐业公司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盐业的专营垄断也一直饱受诟病。其实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提出了制定盐业改革的方案,并于2007年形成过草案。但由于后来我国对盐业的管理由国家发改委移交至工信部,这项工作也就没有再推动下去。2009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又组建过盐业体制改革工作小组重提盐改,但也未见下文。

    这一体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很大程度上地方专营代替了国家专营,形成了地方封锁,诸侯割据的情况。其次,政企不分,专营权和监管权合二为一的现象导致监管弱化,期间存在比较大的寻租空间。最后,产业链断开,形成了产销分离的局面。食盐生产者没有产品的商标、品牌,不能进入市场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只能按计划调拨给盐业公司来经销。导致整个食盐市场的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质量得不到提升等等。

    据悉,2014年,中国盐业协会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披露了我国将对盐业体制进行改革的消息,称我国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在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并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当时提到盐业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废止盐业专营,具体内容是,从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有关规定,允许现有食盐生产定点经营企业退出市场,允许食盐流通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放开食盐批发、流通经营。2017年起盐业全面按照新的方案实行。按照当时公布的草案规定,我国盐业在2015年继续专营,2016年取消特许经营,2016年企业同时申请新许可证,2017年获得新许可证的企业开始新的经营活动。

    改革影响几何?

    有评论就认为,盐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最大亮点是引入竞争,倒逼食盐经营企业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同时,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出清低效落后资产和产能。而允许盐业跨区域流通,会不会导致食盐品质下降?如果放开定价,会不会造成日常用盐价格的飙升?各方观点不一。

    “一旦改革,食盐价格可能大幅下降。”宜宾市丰源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翊军说,该企业食盐出厂价约为每吨2000元,而在超市售价每吨超过7000元——巨大差价源于中间批发、零售环节。“改革后生产企业可以自产自销,中间环节利润扣去营销成本后,由消费者、厂家分享。”江苏省盐业协会晏仲华也表示,价格起伏波动恐怕难免,而且要分区域看,可能会是农村降价、城市涨价,交通便利地区降价、偏远山区涨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贺海仁表示:“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以后,食盐生产企业可以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产业链的部分利润有望从盐业公司转移至生产企业。制盐企业允许跨区域经营后,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食盐产品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普通食盐的价格会出现下降。” 

    一位从业逾30年的业内人士认为,价格下跌或仅限于传统食盐。改革后,更多具有创新性、满足高端需求的品种盐将出现,而它们价格将是现有产品的数倍。

    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则认为,冲击不会太大,甚至可能通过竞争,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然后盐业走规模化经营,可能还会使得价格有所降低。与刘瑞则观点相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提出,未来由于多元化主体的进入,食盐市场可能会出现技术标准的多元化和产品的多样化,由此也可能出现多种价格层次的食盐商品。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使放开初期、在市场可能出现一定波动的情况下,能在产品质量安全、企业经营规范等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另外,《方案》不再核准新增的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在产能控制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就是要在资质方面进一步严控,毕竟盐业生产的总量还非常大,过多小企业进入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专家提醒,盐业在放权的同时要加强监管,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引导盐业转型。

(庄 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