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新理念引领叩开都市现代农业大门


图为西红柿种植农业示范大棚。 北京市社供图

    日前,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召开。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步伐的不断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有利于全面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利于农民就业增收等。都市现代农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意识到,农业不止是在广大农村土地上的精耕细作,在城市边缘地区也可以做出一番名堂。那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应该遵循怎样的理念,有哪些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都市现代农业。

    把都市农业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4月27日-28日,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新时期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把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不断开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据悉,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总体而言,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2012年,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提出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包括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都市农业建成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推动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完善大中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认证、应急处置和风险评估体系,全面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集聚村;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等。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撰文表示,希望到2020年,都市现代农业率先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先行区、农业标准化样板区、农产品物流核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二是率先实现“三农”协调发展,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是率先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把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在“菜篮子”供给保障能力、现代生产要素导入、都市农业产业形态、规模化经营主体培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此次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为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他指出,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迫切需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农村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农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要准确把握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战略方向,着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突出保产能、保重点品种;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注重科技人才培育,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竞争力提升;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努力把都市农业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宜居城市的后花园、绿色空间的守护者。要切实加强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主体责任、规划引领、体制创新、区域协同等,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取得新成效。

    (大 山)

    “现代农业4.0”:工业方式“智慧”生产农产品

    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引领示范带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和示范功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以设施、籽种、观光休闲、会展等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北京市供销合作社正在以行动和成效,为都市现代农业添上精彩的一笔。

    地里的庄稼也能实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大小规范不参差,产量稳定不波动,质量还能绿色健康有保障?走进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建造的西红柿种植农业示范大棚,眼前的景象就给了你肯定的答案。

    颗颗硕果,长在长长的枝蔓上,一串串挂在我们的身旁,西红柿的生长状态已经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长相”。北京市社下属北京京农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崔长青告诉记者:“以西红柿为例,与传统温室种植不同,我们采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荷兰种植技术,并结合大数据分析,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科研人员通过网络对大棚内生长的西红柿进行全面监测,对棚内的温湿度、空气、光照强度等进行自动调节,智慧生产出安全、高效、健康、绿色农产品的同时,还能建设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生产体系。”

    在4月19日至21日于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北京市社将“现代农业4.0”新成果搬到展会现场。四株来自其22000平方米西红柿种植农业示范大棚的“新型”西红柿,向外界直观展示了“现代农业4.0”的魅力。展厅内,模拟超能温室大棚里4组垂直生长的西红柿藤茎红绿相间,格外醒目。根部不在土壤里,而是长在特殊的椰糠里,椰糠里还插着一根“营养点滴”。每条藤茎上都结结实实地挂着一串串乒乓球大小的西红柿,从上往下由绿变红。温室项目部负责人郜玉龙告诉记者,这是从荷兰引进的“鸡尾酒”西红柿,目前已实现单果果重达35克,平均每平方米年产60公斤,全年可不间断生产,收获期长达8-10个月。

    据记者了解,“现代农业4.0”是北京市社提出应用高科技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战略计划,通过采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荷兰种植技术,并结合大数据分析,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及软件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智慧”生产出安全、高效、健康、绿色的农产品。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1.0”到机械化“农业2.0”、信息化“农业3.0”,正在向“现代农业4.0”进阶——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智慧农业。与“工业4.0”概念比肩,北京市供销合作社正尝试用行动展示了其“再改革快发展 做大做强新型供销社”的举措之一,就是打造“现代农业4.0”。

    “现代农业4.0”概念,是北京市社经过近3年来的产业布局,为适应调整后的北京市土地规划而推出的一类推广项目。通过结合城市供销社特点,在为农服务中起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北京市社合作指导部部长刘甫强谈道。据了解,北京市社的“现代农业4.0”试点工程除2015年在河南焦作先行建成的22000平方米西红柿种植农业示范大棚外,近期还将在北京大兴、平谷两区新建同类示范大棚并逐步推广,继续为北京市社实践现代农业样板的目标。


 

    他山之石

    京津冀:加快建成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圈

    4月,农业部等联合印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京津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河北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跨入农业现代化行列,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加强。

    规划提出,将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划分为“两区”,即都市现代农业区和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都市现代农业区是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挥率先突破、引领带动作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是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腹地,重点发挥产业承接、成果转化、产品供给和生态涵养作用。

    都市现代农业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环京津的27个县(市、区)。这些区域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成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圈,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都市农业田园景观化、产业园区化、形态特色化、功能多元化、发展绿色化、环境生态化。在这些区域,以“调粮增菜、扩果控畜”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京津“菜篮子”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环京津生态保育圈。大力发展主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建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加工物流网络。以种业、信息化为重点,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耕文明,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

    北京:植物工厂里“长”出农业新模式

    4月28日,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参会代表走进京郊农业园区、企业参观,感叹神奇科技带给都市现代农业的改变。

    在北京平谷区马坊镇农众物联植物工厂,传统种植模式被颠覆,科技的力量让昔日单一注重生产的农业,显现出高端、智慧、生态、环保等形态。在这栋3层楼中,菌类、药食同源蔬菜和果蔬分别“住”在一二三层。其中,一层种植车间,一列列的生长架上培育着姬松茸、榆黄菇等食用菌。二层车间的流水线上,金线莲、铁皮石斛、乌塌菜等药食同源蔬菜排排生长。它们的根须或浸润于营养液中,或种植在基质中,完全脱离了土壤,叶片在LED灯光的照射下蓬勃生长。2.6万平方米的植物工厂里,只偶见一两名工人在作业。工厂负责人姚旭说,植物工厂就是工厂化的植物生产,像在工厂里批量化生产产品一样种植农作物,实现标准化种植工序,一年四季连续不断链。

    姚旭说,在中央监控系统的帮助下,整个植物工厂里仅50余名工人,每年可种出300多万公斤果蔬。有代表感慨说,在大都市农业用工日益严峻时,植物工厂的模式也许是解决用工难的一把钥匙。

    上海浦东: 沧海变桑田就在眼前

    240亩农田上盖着16个大棚,每个大棚平均占地约15亩,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大,其庞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拖拉机机械化耕作和开展插秧、收割作业……放眼望去,尚在一期开发之中的上海浦东东滩稻虾轮作智能化产业基地气势不凡,且造型独特。据介绍,该基地项目是去年经一个大棚“试水”获成功后,于今年将其扩建成了240亩稻虾种养大棚,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全面推进。

    目前,16个大棚中的1个被用于水稻种植,另15个棚则用来养虾。项目负责人张正权称,此大棚不仅能有效屏蔽虫害、将虫子挡在门外,且能通过基地周边电厂热能的管道输送,使温室大棚实现常年保温,从而解除对农业的气候限制。即通过人工环境改造,实现了一年两茬反季节水稻生产,一季种粳稻、一季种再生稻,使上海冬季种植水稻成为一种可能。与此同时,通过两年种植、两年休耕,使粮田得以“休养生息”;并能在休耕期间见缝插针,进行南美白对虾等虾类养殖,按照大、中、小不等规格将虾塘分门别类进行流水作业。

    据悉,通过稻虾轮作发展有机水稻,既符合消费者对高品质水稻产品的市场需求,又有利于发展种养经营品牌化,增强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延伸企业产业链,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上海现代都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据了解,打造种苗研发基地和虾养殖示范基地,也是浦东东滩稻虾轮作智能化产业项目中的一个抓手。按照规划,未来东滩养殖基地将被建成为一个高标准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旨在为上海及周边区域提供优质虾苗,以提高虾养殖产量,增加养殖利润,为上海打造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标准的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通过辐射周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本报综合)

    链接

    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英文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它是指靠近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农业不仅可以提供农业产品,还可以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

    作用:生产功能,也称经济功能。通过发展都市地区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

    生态功能,也称保护功能。农业作为绿色植物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也称社会功能。农业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活动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观光休闲农业和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

    示范与教育功能。都市郊区农业具有“窗口农业”作用,对其他地区起到样板、示范作用。作为城郊高科技农业园和农业教育园,可为城市居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由于土地属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一些日本农户将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

    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一是生产逐渐规模化,以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农业结构逐步调整。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绿色保健品大量生产。三是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别明显。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五是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德国:19世纪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一小块荒丘,用作自家的“小菜园”,实现生产自给自足。19世纪后半叶,德国正式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让都市居民能够得到土地的给养。

    市民农园的土地有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租赁者要与政府签订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花、植草、种菜或栽树、养花等,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产品却不能出售。

    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包括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其中有一个用气耕法(即在有空调设施的温室内种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每隔5分钟喷洒含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制成雾水的冷水,不喷农药)种植蔬菜的农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热带国家以气耕法来种植蔬菜、生产富有营养而安全的新鲜蔬菜的农场。

(合  集)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