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社有资产是其生存发展和服务“三农”的物质基础。然而,近年来,不少基层社由于经营不善,资产屡遭占用,流失现象严重。如何保住社有资产并使其能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成为不少基层社急需破解的难题。
陕西省千阳县供销合作社从2013年提出实施“以强带弱、捆绑开发”基层社发展策略以来,社有资产不但没有流失,而且还实现了扩张。3年多的时间,该社下属的10个基层社不仅摆脱了破败不堪的面貌,而且都找到了生存之道:有的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有的开起了购物广场。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基层社开始深入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办起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的根越扎越深,为农服务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近日,记者走进千阳县社,探访该县基层社发展壮大之道。
以强带弱 捆绑发展
千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有3个直属企业、5个农资专业合作社、10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县社主任张佩华告诉记者,前几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和市场行情影响,千阳县社发展一度裹足不前,陷入低谷。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基层社土地资源被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系统资产面临严重危机,随时有被侵占的可能。而放眼实际,系统基层社均位于县城或城镇街道中心地段,占据商贸核心位置。这本是基层社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长期无人投资兴建,致使基层社发展陷入困境。
面对这一现状,县社领导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现场调研、外出学习经验,县社决定把系统资产当做最大优势来开发,提出了“以强带弱、捆绑开发”的基层社改造思路。
记者在张家塬供销合作社看到,这个基层社由城关供销合作社先后投资21万元后,装修维修房屋20间、垒砌院墙260米、硬化路面200平方米,如今已经引进千阳县宏源水泥制品厂、县金海木材加工厂和县绿润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3户企业入驻。
千阳县碧水苑商贸城是县社工业品公司与草碧供销合作社捆绑开发的项目。如今,占地16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宏耀购物超市已于今年2月开业,随着二期项目的建设,这里将成为宝鸡市最大的村镇级现代化商贸城。
“其实,碧水苑商贸城项目并非只有供销社系统的资本,还引入了社会资本。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开发也是‘以强带弱、捆绑开放’基层社资产的一种方式。”张佩华表示。为了实现既能发展又不流失资产的目的,千阳县社与投资商在达成的协议中约定,投资商在协议时限内,享有项目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但是不得改变资产的所有权。在全县基层社的改造中,他们普遍采取了这种方法撬动社会资本,抓住时机完成了基层社资产的升级换代。
经过3年的努力,千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形成了“一带一”、“一带多”的社有企业与基层社捆绑发展机制。张家塬、文家坡、草碧、寇家河等基层社面貌一新,增强了发展后劲,激发了经营活力。而基层社的开发,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区农资社投资改造后,为企业年增加销售收入200万元;工业品公司改造后,为企业年增加收入20多万元;宝平路蔬菜市场改造后,年交易量达1.51万吨、交易额达5200多万元。
产业跨界 服务升级
参与基层社改造让社有企业跳出传统的流通产业,看到了农村市场的广阔天地。2015年,完成自身改造的城区农资专业合作社在帮扶水沟镇丰头村分销店时发现,当地农户过去一直有养殖奶牛的习惯,这几年牛奶产业一落千丈,大多数农户已经放弃了奶牛养殖,但是设施还在,种植玉米的生产习惯也没改。
城区农资专业合作社经理张崇芳感到,分销店所在地正是发展肉牛产业的理想场所。一方面消费市场对牛肉的需求很旺盛,养殖肉牛能带动基层社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养殖产业也能带动玉米种植业,帮农民解决销售难题。
2015年8月,城区农资专业合作社整合水沟镇丰头村分店的场地和设施,在当地成立了千绿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8个月,如今已有社员612户,牛舍40间、饲料库20间,存栏肉牛360多头。记者在合作社看到,一个现代化的肉牛养殖基地正在分销店原址崛起。
身兼合作社理事长的张崇芳告诉记者,他们计划用5年时间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存栏5000头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并依托基地发展存栏2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00户,届时至少有50户贫困户将提前脱贫。
丰头村一组村民王文真告诉记者,他现在就盼着养殖场早点建成。今年他将4亩玉米地扩到了5亩,继续种植玉米,而去年初他还曾一度考虑放弃玉米改种别的。现在,玉米长到符合合作社要求的程度,不用等到全熟就可以带秆全卖给合作社,他还能多种一茬小麦,再卖给合作社,现在每亩地能增收近千元。
张崇芳说,城区农资专业合作社利用其资金和经营优势,帮助水沟镇丰头村分店建设和发展专业合作社,使水沟镇丰头村分店为农服务增添了抓手,而农资专业合作社也有了新的经营业务,双方都受益,这是一种双赢的格局。
张佩华说,社有企业和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的两大组成部分,虽然各有其发展,但是服务“三农”的目标是一样的,对于基层社来说,社有企业增强了其服务农民的手段和实力;对于社有企业来说,基层社有助于帮助企业扎根和开拓农村市场,把握好为农服务方向。虽然短期来看,投入资金、人力改造基层社可能会给社有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但是从长远看,基层社在农村扎稳根将会为社有企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