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参加信用社工作,20岁调到科技岗位,从此与科技事业结缘,至今31年的工作经历,27年的科技坚守,是系统内从手工记账向电算化过渡的第一批科技元老,成为一位众人夸赞的科技能手,大家戏称他是一辈子在科技战线上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他叫韩鹏。
“不能影响白天正常业务”
与韩鹏交流,他话语不多,但说的最多的便是“不能影响白天正常业务”。简单的一句话,却足以道出科技人员的辛苦与不易,除了日常科技运营管理与维护外,不管是硬件安装还是线路铺设,都需要网点结账以后才能动工,同时还要保障第二天业务的正常办理,晚上加班加点赶进度,这对科技人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这一点韩鹏体会尤为深刻。
90年代初,电算化开始推广时,需要将手工记账转化为电算化,白天门市业务结束后,晚上就要抓紧把办理的业务一笔笔输入电脑,从那时开始,韩鹏就开始了白天上班、晚上加班的日子,这一坚持就是近三十年。几十年如一日,他凭着对科技工作的满腔热爱,凭着对农信工作的认真负责,先后参与了潍坊市联社机房网络建设、基层单位科技基础建设以及科技创新项目研发等工作,在系统内为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实战经验。
潍坊农商银行改制后,面临着老四区信息科技中心的集中整合,这在全省农信系统尚属首次,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作为“老科技”的韩鹏,又挑起了重担。“当时确定将奎文支行机房作为全行信息科技中心,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机房的扩容及网点网络切割问题,而且还不能影响第二天业务。”韩鹏回忆说。
为确保业务正常开展,韩鹏深知责任重大,他和同事全力以赴开展中心整合工作,首先联系有资质的科技公司,对机房进行改进和扩建,确保满足全行15家一级支行业务需要,随后就是机房的用电、网络布线及监控安装等一系列繁杂工作。为确保工程进度,韩鹏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经过二十几个夜晚的奋战,机房扩容及设备安装工作顺利完工,看着宽敞明亮的机房、整齐布放的设备,韩鹏内心满是欣慰。
机房扩容只是科技中心整合的第一步,重要的是把全辖网点业务全部有序切换到新建科技中心,这是科技中心整合的关键和核心。为确保网络顺利切换和移接,面对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韩鹏和同事一道,反复钻研整合方案,不断测试修改完善,终于确定了最后风险可控的整合方案,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认可。确定了方案,就利用晚上时间,逐个网点进行网络及通讯的切换工作,韩鹏所在小组在科技中心,负责整体网络协调切换工作,确保不出现任何差错,就这样,又熬过了三个月,历时近半年的科技中心整合工作圆满结束,也标志着潍坊农商银行科技转型迈出了实质步伐。
“机房好比人的心脏,容不得半点马虎”
“科技就和人一样,机房好比是人的心脏,容不得半点马虎。”目前,韩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机房基础环境安全运行,他明白“牵一发动全身”的意义,机房设备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为此,他每天到单位,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到机房巡检,检查所有设备运行情况,并定期对备用设备进行测试,在他脑子总是绷着一根弦,不允许机房设备出现故障,不允许影响网点业务办理。
去年的一天早上,韩鹏像往常一样早早到机房巡检,他发现奎文支行大楼因水管破裂漏水,因机房处于漏水处下方,不及时处置,将危及到机房的正常运行,影响到全行前台业务办理,后果不堪设想。韩鹏就赶紧想法设法保护机房,不能让水流到设备上,他找来雨伞先把设备罩起来,也不能让水漏到地上,地板下面全是电,他就用水桶接水、倒水,由于发现的早,采取措施比较及时,整个机房设备运行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才让韩鹏一直紧张的心稍微放松一下。
这就是韩鹏,一位科技战线上的老员工,却丝毫没有老员工的架子,随和谦虚,拙于言辞,在工作上却是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像保护自己的心脏一样,守护着整个机房安全运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钦佩和信任。周围的同事这样评价他,“就像老黄牛一样,闷着头干活,不用安排,很认真,很负责,很让人值得尊敬。”
“干科技就是心累,不过这么多年都习惯了”
科技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科技人员要起早贪黑,在信息科技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上班时间最晚早七点半,下班时间最早晚七点半,一年365天,只有年初一到初三营业网点关门,他们科技人员才能真正毫无牵挂的休息。
问及韩鹏这么多年来从事科技岗位的感受,他坦言,“科技这个活就是心累啊,不过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我们手机都是常年24小时开机,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凌晨时间,只要接到电话,一般都是急事,就要抓紧时间到单位。”
二十几年来,韩鹏的手机铃声一直都是调到最大,就怕没及时接到电话耽误工作,虽然人在家休班,心里却是一直是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在笔者看来,韩鹏身上传承着老一辈农信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延续着敢于担当、踏实能干的工作作风,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科技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