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6年4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5“千村调查”数据显示: 中部农村信用风险最高

□ 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课题组

        

  农村金融发展情况如何?农民是否使用互联网金融?农村的信用体系构建情况如何?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与国家战略部署是否匹配?

  4月17日,上海财经大学正式发布2015年度“千村调查”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这份通过“行走在田野”得出的报告显示,国内不同地区的村镇农村金融渗透率截然不同,农村居民对传统金融服务依赖度较高,农村总体都需要加强物理网点建设。

    报告显示,在金融机构家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GDP、每万人中金融从业人数、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数等指标上,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而欠发达地区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在机构入驻方面的吸引力远不如东部、中部,而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不大。

    东部拥有最多的机构家数,却在资产规模/GDP上垫底,说明单体的规模尚有提升空间。欠发达县域虽在机构资产/GDP上遥遥领先,但在增加值/GDP上却被其他两组甩得很远。东部地区的保险深度明显低于中部、西部;发达地区的保险深度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地区。

    机构调查结果则显示,从金融的普惠性看,西部的金融机构在贷款账户数、存贷比、贷款利率、涉农贷款比重和贷款申请被拒的比例等指标上明显好于中部、东部。其中,在贷款账户数、存贷比、农户贷款利率上浮比例、涉农贷款比重、贷款申请被拒等指标上,西部的金融机构表现均明显优于中、东部。西部的机构以最低的成本(只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3.7%)为数量最多的主体(2173户)提供贷款,而且这些贷款以最高比例(93.2%)流向“三农”。从信贷可得性看,贷款申请被拒的比例是西部最低。从存贷比指标看,西部机构最高。

    此外,在存款账户数上,西部机构明显处于下风。在不良率上,东部机构表现最佳,同时考虑到其发放的贷款利率最高,说明他们商业化最彻底。相比而言,西部机构此种倾向并不严重。他们正是普惠金融建设的主力军。同时,给穷人提供信贷服务并不意味着不良率的上升,西部的不良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4.41%)。

    报告指出,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在三个区域中,中部的不良率和被拒率最高,说明中部农村的信用风险最高。

    网络银行在农村的普及率很低,仅有25.7%的家庭使用网络银行服务。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农民对互联网金融这种新事物不愿意接受,却愿意在路上行走半小时以上、排队一刻钟以上去网点现场办理业务。不过,随着家庭年收入和家庭成员学历的提高,使用网银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高中以上的家庭有44.3%的比例使用网银,而初中以上的家庭这一比例仅为17.2%,差距甚大。此外,有36.4%的家庭使用第三方支付。

    在受访者中,有16.6%的人表示在最近一年未曾去过银行。按家庭收入从高到低,不去银行的占比呈递增态势,表明收入越高的人越需要银行服务。他们一年平均去银行9.97次,收入越高的人去银行的次数也越多。有13.9%的家庭从银行获取过贷款。收入越高的家庭获取贷款的比例也越高: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有22.2%的比例获取过贷款;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只有10.6%的比例获取过贷款。从申请贷款到成功获得款项,一般需要18个工作日。

    农村居民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依赖度较高,尽管使用便利性有待加强。农村总体对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业态以及商业保险的认可度严重低下,但这种认可随着家庭收入及学历的提高而改善。此外,农村的私人借贷行为存在较严重的“不写借条”“欠钱不还”等现象。 

    报告建议

    项目组首席专家刘莉亚介绍,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有:

  1.农村总体都需要加强物理网点建设,而西部更显迫切,可考虑通过流动网点为村民定期提供服务;

  2.建议利用手机银行、代理银行和金融电子机具,实现对网点的有效替代;

  3.为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创造便利条件;

  4.推出全民小额保险,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覆盖率,设立国家普惠金融发展基金并颁布《普惠金融法》。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