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猪肉价格很贵,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据业内分析,生猪供应偏紧,价格一时难有实质改变。猪肉价格的这种飙升情景近十多年来几乎每年再现。
市场调查
五花肉同比涨五成 生猪供应偏紧
据某猪肉销售商称:“现在的肉价,别说老百姓嫌贵了,我都嫌贵。”比如五花肉,零售价32元/公斤,比上个月又上涨了10%左右,比去年同期则上涨50%以上。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的监测数据则显示,全省猪肉均价为30.59元/公斤。
目前来看,导致当前生猪行情走火的原因有三:一是母猪存栏量减少,导致产能不足;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关闭了一部分不合环保要求的养殖场;三是推行“限养区”“禁养区”,部分养殖户被迫退出,加之养殖户惜售情绪蔓延,多因素叠加,导致生产供给端收缩,产能不足,生猪供应偏紧,价格上涨。
“后市来看,猪价涨至近年来的高峰,但生猪供应面一时难有实质改变。”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一人士说,这一点从仔猪市场行情就可见一斑,目前仔猪价格延续惯性仍在上涨,价格为40.54元/公斤,首次突破40元,再创2008年以来仔猪价格新高,其中最高价已经达到60元/公斤。
专家分析
猪肉价格飙升原因
猪肉价格为何经常会“涨”声响起呢?
“从需求方面来看,食用猪肉是大多数国人的习惯,猪肉的市场需求带有刚性特征。如果用经济学术语来讲,就是猪肉的需求弹性很小,即使猪肉的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消费者对它的需求也不会有明显的减少。”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德磊说。
据叶德磊介绍,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蛛网模型,描述的是有些商品的供给是受上一个时期的价格引导的,例如上一个时期某商品的价格较高,会刺激这种商品的生产增加,但这种商品的生产周期较长,现实的市场供给往往在本期形成。但本期的市场供求常常与上一时期不同,这样价格就会剧烈波动。生猪的市场供求实际上就是如此。
生猪供给的减少和猪肉的刚性需求又会导致生猪价格上涨。如此循环往复,使得许多养猪户深感承担不起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而放弃养猪。养猪户的不断减少使得猪肉价格在经常的大幅波动中总体上逐渐升高。
同时,猪肉还存在一个结构性问题。高端品牌猪肉的供给更少,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变化,高端品牌猪肉的价格容易走高,而这又会带动整个猪肉市场的价格上升。
所以,叶德磊认为,在控制猪肉价格方面应做的工作是,通过一些优惠性政策扶持生猪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改变目前总体上的小生产格局。同时,应该运用金融创新,为养猪户提供价格风险管理的工具,稳定养猪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保护养猪的积极性。譬如,可以考虑开设生猪期货合约交易。这样,养猪户就可以通过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锁定生猪的出售价格。
肉类协会
产业链形成合力才能壮大猪产业
针对近期全国猪肉价格在传统淡季出现的较大幅度上涨,中国肉类协会表示,目前进口猪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打破“猪周期”不能靠进口,要提高本土猪肉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实现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排斥进口肉,更不能搞内耗,而是要学会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一般来说,猪肉价格的波动基本遵循“猪周期”的规律,即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可见生猪供应的不稳定是导致肉价大涨大跌的重要原因。中国肉协指出,目前国产猪肉价格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正是生猪存栏量低。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生猪养殖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造成大量养猪场破产和退出,产能大幅下降。
在此次猪肉涨价引发的讨论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进口猪肉的竞争力。中国肉协表示,主张限制进口的,理由是进口猪肉价格比较低,冲击国内市场,影响养殖企业盈利。主张扩大进口的,理由是进口猪肉质量有保障,符合消费者需求,有利于平衡国内市场。综合起来,进口猪肉质优价廉,具有竞争力。
中国肉协表示,打破“猪周期”,不能靠进口猪肉。要学习国外提高猪肉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推进猪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猪肉产品。
谈及中国的猪产业为何大而不强,中国肉协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之间不够协调,未形成合力。猪肉市场紧缺时,屠宰厂争抢猪源,养殖者抬级抬价,希望增加收入;猪肉市场过剩时,养殖者急于出栏,屠宰厂压级压价,希望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这是长期以来生猪价格暴涨暴跌、供求波动很大的重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猪肉产品品质提升缺乏整个产业供应链的基础保障,消费者满意度不高。
现在一些地区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已经超过了普通收入阶层的消费支付能力,开始影响到国内猪肉产品的销售。中国肉协表示,从我国猪产业供应链的发展看,要提高猪肉产品的供给质量,必须首先解决生猪养殖、屠宰、经营等各环节之间、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就肉类产业而言,只有保障肉类食品的稳定供应和不断改善,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满意度;只有人民群众满意了,市场认可了,企业才能盈利,才能生存发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要实现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排斥进口肉,更不能搞内耗,而是要学会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