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 这个世界变化快
自进入互联网移动终端时代,手机的媒体传播功能攒足了人品、铆足了劲头,在短时间内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一极。也就在手机硬件和微信、APP应用软件的结合中,“新媒体”这个概念才得以凸显其价值和存在感。
在茶行业,尤其是如今的背景下,茶行业缺的是顾客流量,多的是空闲时间,微信圈众多茶人的微信群横空出世,带给行业极大的憧憬和希望。正因为看到了这种懵懂中的冲动和激情,4月12日,茶周刊联合新昌县政府在第十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期间组织举办了“中国茶微信群主大会”,得到了茶人的积极响应。大家围绕如何更好地运营微信群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对微信群这个新事物,大家的一个共同感受是:虽然新,但是已经遇到“瓶颈”。“深圳茶友交流群”群主唐薇的话很有代表性。她说,新媒体是个新事物,对它的定义并不明确。在她看来,茶行业的新媒体之路走得并不迅速和顺畅。实际上,茶界微信群的状况跟茶界的特点关系不大,主要还决定于这个媒体太新——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
每一次新技术、新材料的革命,都带来传播方式的革新。15世纪,欧洲人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如果从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算起,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已经400岁了;1906年,无线广播诞生;1920年,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开播,标志着广播正式诞生,距今也已近百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电视逐渐普及。从这个时间表上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媒体完全还处于草创、变革时期。因此,对其运用和掌握还处于探索阶段的茶行业产生这样的感觉,一点也不奇怪。
专业分工不会因
新媒体、新技术而消失
新媒体的兴起带给人们清新之风,也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觉——博客、微博、微信在手,我就是媒体人了。这个误解就好比认为:随便拉一个人坐在话筒前,他就能成为播音员;随便谁坐在镜头前,他就能成为主持人。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改变的是传播接收、反馈互动的方式,但丝毫没有改变、降低和忽略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从业经验。从茶界微信群主大会上反馈的问题看,目前让茶界微信群主苦恼的问题真不少:建群了,但没多少人说话;说话人多了,但都是家长里短的废话;群主发些有价值的话题,但缺少响应和互动。这些问题都不是微信本身的技术问题,主要还来自微信群实操者的媒体素养。
在信息爆炸时代来临之前,美国艺术家安迪·奥霍尔就预言过:在当今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成为15分钟明星的机会。互联网实现了这个梦想,网红就是例证,微信群主偶尔的“爆发”也属于此类事件。这些事情或许让大大小小的群主与媒体人划上了等号,但事实是那些微信大咖都至少具备了两方面的“专业优势”。一是本身就是文字工作者和传统媒体人。比如“茶业复兴”微信公众号创始人周重林,他不仅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茶区生活成长的个人经历,还曾做过多年的报纸杂志工作。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写出了《茶叶战争》《茶叶江山》等多部畅销茶著作。而他人气超旺的微信号也正是在这个综合优势下,成为需要限制名额的微信群。二是从事营销研究和咨询工作多年,积累下丰厚的专业素养和人脉。比如受邀到茶微信群主大会做专业分享的“老虎”微运营品牌创始人王睿,他本人此前是麦肯锡(中国)资深项目顾问。他提出的产品型社群应该有“铁三角”——微信群、公众号、个人号相互呼应,其基础也是建立在每个角都是“铁”打的,否则光有群数量,是解决不了传播问题的。
正如“济南第一茶市”群主胡兴旺在大会上所言:建个微信群,并不等于拥有了新媒体。媒体是传播渠道加传播价值的结合,而价值的高低与群主的专业素养、专注程度密切相关。未来农民种地要职业化,传媒业的“泛大众化”就可以取消媒体工作的专业化,恐怕是需要戳破的、与“触网就能赚钱”一样的另一个互联网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