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4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当代教育史上的传奇故事

□ 韩玉峰

    办万人刊授大学是一个创举。这座中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杂志大学,为67万求知青年撑起了一片求知翱翔的蓝天。

    杨宗是我在山西大学读书时的同窗好友。1981年,他40出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拥有67万学员的刊授大学。如今近35年过去,2015年4月,《刊大创办35年影志——刊授大学记忆》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当我拿到这部收有多幅珍贵照片的沉甸甸的书时,心中一热,不禁感慨万千。这部书的策划者和主编杨宗,已由当年创办刊大时满头黑发的中年汉子,成为一位银发稀疏的古稀老者。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步履轻快,说话仍旧是大嗓门、高分贝。说起这部《影志》,他感叹地说,刊大办学8年,编这部书竟然用了5年。杨宗,确实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个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人,一个不知老、不言老、不服老的人。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国家振兴亟需人才,一代被耽误了的青年渴望成才。在这种情势下,在山西团省委的支持下,杨宗创办的刊授大学应运而生。办万人刊授大学是一个创举。这座中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杂志大学,为67万求知青年撑起了一片求知翱翔的蓝天,在中国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而独特的一页。

    《刊授大学记忆》让我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那个时代。十年浩劫造成的文化荒漠、教育废墟,累积着一届又一届年轻学子的知识饥渴。“我要上学!”这是成千上万被耽误的“求知若渴者的期盼”。当杨宗首创“刊授大学”的消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我要上刊大”的报名热潮席卷全国。我被这尘封多年的无数真实的场景震撼了。

    刊授教育的方便、灵活、经济、有效的四大特点,成为培养人才的新学路,从而启发了全国各地热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在刊授大学的带动和影响下,全国各种“刊授”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如刊授党校、刊授团校、刊授农校、经济管理刊授大学、新闻刊授大学、中国电影刊授大学等等,多达三四十所,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刊授之花遍地开。

    阅读《刊授大学记忆》使我了解到这里有一支特殊的教育团队,有一套新颖的教学方式,有一种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为了67万刊大学员”。

    刊大工作,十分繁重。数十万学员的学籍需要管理,数十吨的教材需要分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员需要组织面授、辅导、考核等等。他们除了在太原设有刊大校部外,在全国建立了3万多个分校、办事处、辅导站(班),组织起一支特殊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团队。刊大全体专兼职员工尽心尽力、无私奉献,在一无编制、二无房舍、三无经费的艰苦条件下,靠自己的真诚、智慧和汗水,谱写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用智力开发智力”的故事。

    刊大还组织专家、教授自编出版了符合大学标准、适合自学要求、具有实用价值三大特点的自学教材和辅导教材12种。特别是本着“学以致用,实用好用”的原则编写了《中国实用文体大全》等4种实用系列教材读本。《中国实用文体大全》被北京大学王力教授称赞为“填补了中国实用文体写作空白”,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先后在全国发行400多万册,几次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畅销书”。

    为了推动学员自学,检验学习成果,刊大还举办了多项全国性的有益于教学的活动,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刊大的学员们、刊大的工作人员,他们长大了,但是,他们忘不了的是上刊大的激情岁月,忘不了在刊大工作的日日夜夜,更忘不了的是他们的恩师、引路人杨宗先生。他们用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讲述刊大的故事,用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心里话赞颂他们的母校。他们说:“刊大给了我们继续学习的平台和机遇”“刊大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间没有永不分离的团聚。刊大,因时而诞生;刊大,也因时而收官。但是,它曾经有过的辉煌人们永远不会遗忘。刊大人有眼泪,因为他们付出太多太多;刊大人有欢笑,因为他们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影志》最后附了陈祖芬的报告文学作品《一个民族的觉醒》。这篇作品好像是对刊授大学的一个文学性的总结。她充满激情,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刊授大学和刊大人,讲述了刊大的创办人杨宗。我觉得作者很了解杨宗,这种了解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深入到他的骨髓和灵魂的。

    我读陈祖芬的文章,流泪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流泪?此时的泪水,也许是一种感佩,是一种欣慰,更是一种赞叹!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自作多情。但是,我觉得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感佩、欣慰和赞叹是真实的。我赞叹、感佩的是发奋读书的刊大学子和辛勤办学的刊大人以及我的同窗好友、“为霞尚满天”的杨宗先生。

    (杨宗:《中华合作时报》原总编辑。——编者注)

    (本文作者系著名评论家、山西省文联原副主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