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权威回应转基因领域几大焦点问题。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央对转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即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并针对我国市面的转基因产品有哪些、转基因产品的评价标准是否严格等问题,给出了详尽解答。
市场上有哪些转基因产品
近期网上流传一首名为《转基因识别指南》的顺口溜,指出我国小麦、水稻、水果蔬菜等很多都是转基因食品。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孔明明确表示,网上传播的像小麦、水稻、水果、蔬菜和番茄、大蒜、洋葱、紫薯、土豆、彩椒、胡萝卜等,其实都不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小麦可以说在全球也没有商业化,水稻是很多年以前伊朗曾经宣布商业化,其他国家也没有规模化的生产。水果中,美国抗病毒的李子有过小规模的种植,其他品种从全球的角度也没有规模化种植。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国批准投入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两种,一是转基因抗虫棉花,二是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此外,我国还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在我国,商业化种植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进口安全证书的品种还需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二是主要农作物还需要按《种子法》的规定通过品种审定。当然,即使是非转基因作物的品种,也得通过审定才能种植。三是种子生产经营者还需要经过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同意才能生产经营。基于我国现有转基因大豆、玉米、水稻的研发状况以及产业需求,我们目前还没有批准商业化种植。
“是否是转基因农产品只能通过基因检测。像转基因的抗虫棉花,可以从虫子的危害上看出区别,真拿出种子,人是看不出来的。转基因农产品和常规育种农产品在外表和颜色上没有区别。”吴孔明说,对于任何一个农作物的品种,其实在自然界也都是多样性的存在。比如过去很多人没有见过紫薯,就说它是转基因的,其实不然。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没有见过,就说它是转基因的,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我国在推进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同时,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线图: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重点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比如说抗病、抗虫、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等瓶颈问题。
通过安全评价审批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转基因是一项高技术、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必须在转基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廖西元介绍,从全球发展来看,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到2015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已经增加到28个,年种植面积接近27亿亩。转基因技术的推广显著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2015年转基因棉花推广种植5000万亩、番木瓜种植15万亩。
转基因技术产生以来,为保障转基因产品安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全球公认的评价准则。依照这些评价准则,各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规范和标准。从科学研究上讲,众多国际专业机构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已有权威结论,就是通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从生产和消费实践看,20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累计种植近300亿亩,至今未发现被证实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因此,经过科学家安全评价、政府严格审批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吴孔明表示,只有经过安全性评价的转基因产品才能上市,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安全性和传统的食品是等同的。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应配套制度的规定,我国实行严格的分阶段评价。从实验室研究阶段开始,到田间、小规模的中间试验,再到大规模的“环境释放”、生产性实验、安全证书申请的评估等5个阶段。“现在国际上对转基因评价基本上是两种模式,美国模式是对产品进行评估,欧盟模式是对技术过程进行评估,而中国既对产品、又对过程进行评估;此外还增加了大鼠三代繁殖试验和水稻重金属含量分析等指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评价体系是全球最严的。”吴孔明表示。
(辛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