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外宣要适度理性
@ 老聂:
说到茶行业,我只能说“过度”。普洱储藏性过度渲染“越陈越香”,其实是茶就香;金骏眉过度误导“越芽越好”,其实芽头不一定就适合红茶;龙井被过度神话“越峰越美”,山顶茶不好那是常识;白茶过度鼓吹“越药越宝”,中医说“茶是百病之药”;茶商过度推崇“品牌好茶”,其实茶性是反品牌的。
@欧阳道坤:
外表很重要,内核更重要。很多产茶地区,在宣传、推广当地茶的事情上动作频频、声势颇大,得到其他产茶区的羡慕与嫉妒。但深入当地又发现,实际情况远不是想象的那么光鲜,当地从业者也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宣传、推广当然重要,但是产业主体和市场主角一定是企业,与消费者的界面终究是品牌统领之下的“产品+服务”。
@安子C峰:
在茶进行推广和拓展市场的时候标准化是一个武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有人说中国的茶叶非标准化是特色,不过你看中国多少的非标准产品一开始说的很好,最后还不是一个个的沦陷了吗?所以,如果标准化还是没上路,那么以后我们也许喝的就是标着外国品牌的中国茶了。
@易武车顺号茶庄:
营销难道就是“编故事、讲假话”吗?什么是讲假话?就是所编的故事和推荐给“爱茶人”的茶品不一样!故事可以编,这么多年还没有把“品质”编出来呢?云南的普洱茶专家们用心、正确地引领茶农们做出有“云南普洱茶”特色的普洱茶,千万千万不要再让茶农们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做了。
为茶文化正名
@吴疆说普洱:
成都的朋友传来一组在闹市举办无我茶会的图片,我顺带传给茶圈的朋友看,结果引来一片质疑。主要质疑认为形式多过于内容,不是喝茶,是凑热闹。
其实,我的意见反之,茶文化的推广并不容易,也并非人人都了解茶文化,有一种形式,引来大家对于茶文化的热情,有什么不好呢?
现在的茶圈,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值得欣赏的,只有自己做的才叫茶文化,这本身不就是问题吗?
任何事,角度不同,目的不同,不能都是自己才是艺术,自己弄的才好,那未免偏执。人总要学会看到他人的成功之处。
无论怎样喝茶,不过是一个推广茶文化的方式。毕竟,茶文化没有想象那么发达!
@周重林:
茶知识、茶文化离不开茶的产地、种植、生产、冲泡、年份和口感等系统信息,那些说茶文化虚无缥缈的,是被带歪了。中国茶有深厚的历史,一个喝茶的人连基本茶知识都不普及清楚,上来就是禅茶一味和浮夸的茶道。而红酒到了中国,酒友先学习品种产地年份口感,其它作为附带了解,确实形成对比。
@等风来-风婆婆:
因为对于山里的茶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也确实健康天然,所以才想着分享给大家。虽然并非高贵,只是远离喧嚣,与世无争。在我心里,茶不分高低贵贱,它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品茶,品的是生活。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