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4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微贷工厂:营销新模式赢得小微市场
江西南昌农村商业银行开启信贷管理机制变革
□ 肖 蓓

   

    江西南昌农村商业银行坚持“社区性、零售型”的市场定位,保持“支农支小”的战略定力,将小微企业和各类个私经济作为主要目标客户,成为金融业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一支独特力量。

    微贷业务是南昌农商银行促进自身转型的突破口,也是服务地方的主要方式。该行创造性打造“微贷工厂”新模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也促进了自身成长。截至2015年12月底,小微贷款余额162.4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6.25%。

    打造无抵押贷款新模式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融资难,症结在于担保难、融资贵、审批慢。针对这些情况,南昌农商银行引入国际成熟的德仕微贷技术,创新性打造无抵押“微贷工厂”新模式。“微贷工厂”,顾名思义,就是微小贷款的运营机构,主要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农户等难以获得贷款的社会群体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下岗再就业基地企业等中小客户,单笔贷款额度5000元至300万元,贷款期限3个月至2年。

    “微贷工厂”的颠覆性,在于它在办理业务方式上“无抵押、标准化、流程化”。标准化操作流程、灵活的贷款审批制度,使得贷款办理时间短、效率高,一般每笔贷款2个工作日以内即可办结,很好地契合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此外,“微贷工厂”设有申贷热线,客户足不出户即可电话咨询和申请小微贷款。南昌市洪城商圈的一位经营户就是“微贷工厂”的受益者之一。2014年11月,这位经营户填写了贷款申请后,短短24小时内,贷款就审批成功,他开玩笑地对南昌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说:“经历了一个白天和黑夜,眼睛一闭再一睁,贷款就办好了。”

    从“等贷上门”到“扫街寻客”

    长期以来,许多银行习惯坐等客户上门“求”贷款。南昌农商银行打造“微贷工厂”后,变“等贷上门”为“扫街寻客”,转变营销模式与服务思路,赢得小微客户和市场。

    南昌农商银行“微贷工厂”共有员工60余人,12个营销团队分区域对小微客户进行“地毯式”扫街营销。客户经理每天走街串巷,发放宣传折页,宣传微贷业务,通过认路、认人、认门这扫街“三部曲”,充分挖掘潜在优质客户。

    扫户、扫村、扫街、扫园,这是小微客户经理们的日常工作之一,按照标准化的营销模式,客户经理每天深入负责区域开展营销,一些客户和市场机遇因此被发现。过去,小微企业因抗风险能力低、企业生命周期短等问题,往往“寻贷无门”。如今,银行主动上门服务,让他们能便捷地获得金融信贷支持。南昌农商银行这样的营销模式也得到一些小微客户的“点赞”。

    洪城家电市场商户童新红是该小微信贷业务的受益者与见证者。自2013年7月成为南昌农商银行首批小微贷款客户以来,童新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50万元助其渡过难关,到2014年扩大经营时获得100万元的专项资金,再到2015年童新红将其他银行抵押物全部转移至南昌农商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最终获得贷款179万元,可以说,小微贷款的每一次发放,都见证了童新红的成长,而她也成了南昌农商银行的忠实客户。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南昌农商银行“微贷工厂”以专业、快捷、高效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搭建支小平台

    为了赢得小微金融市场,在打造“微贷工厂”品牌的同时,南昌农商银行全面开启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以提供更快、更便捷、更安全的信贷服务。

    成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专营500万元以下小微贷款。该行实行审批小组委员会签制,对辖内单户500万元以内的小微信贷业务实行“集中决策、分级授予权、有效监督”运行模式,提高审贷效率;制定下发《小微贷款管理办法》等一批信贷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优化信贷业务操作程序;将发放小微贷款纳入支行综合目标考评体系,作为评价支行和客户经理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按季下达任务,按月进行监测,实行绩效挂钩。发挥绩效考核工作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支行和客户经理营销小微客户的积极性,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的目标。

    根据不同客户对象、贷款品种、贷款方式、风险种类等,该行在进行成本、风险、收益等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实行贷款利率差别化定价,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为支持“三农”及小微客户就业创业,南昌农商银行还专门成立综合创业贷款服务中心,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为创业者开通“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近年来,该行先后荣获“全国农商银行标杆银行”“全国就业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十佳农村商业银行”等多项荣誉称号。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