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4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食用菌产业的兴盛之路
□ 本报记者 张 成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调整和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菌产业初步实现了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园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增值化、经营产业化,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产量产值平稳增长,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优势产业,是发展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重要产业,也是精准扶贫和脱贫的重要产业抓手。

优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

    “2014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3270万吨,产值2258.1亿元。全国食用菌类出口量58.2万吨(干、鲜混计),创汇29.06亿美元。食用菌已成为继粮食、油料、果品和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这充分说明食用菌产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菌产业整体发展迅速,一方面,食用菌的生产区域和栽培品种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食用菌的工厂化和深加工在不断发展。“这些变化为食用菌产业走出国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高茂林如是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菌产区范围持续扩大,产业布局呈现“东菇西扩”“南菇北扩”的发展趋势,主产区从东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开始向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扩展,目前各省市区均有食用菌生产基地。同时,我国食用菌的栽培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商业化规模栽培的种类达36种,不仅包括常见的香菇、平菇、黑木耳等“四菇三耳”,还包括巴氏蘑菇、真姬菇、蛹虫草等珍稀食用菌,其中香菇、黑木耳等7种产量都超过百万吨。此外,优势基地及园区建设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等各类食用菌优势生产基地。

    如果说产区、菌种、基地和园区的扩大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外在推动力,那么工厂化和深加工则是产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据了解,截至2015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626家,年产量183万吨,提质增效显著,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工厂化生产的也扩展到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蟹味菇、海鲜菇等十几个品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凸显出高效、专业化发展的势头,已成为食用菌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力军。此外,食用菌生产企业对食用菌保鲜储运以延长货架期,加工增值以拓展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食用菌保鲜与加工产品的品种、产量和产值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同时,在前些年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消费者和生产企业普遍提高了对食用菌安全的关注度。食用菌的保鲜加工逐步减少了对硫化物、防腐剂等有害化学制剂的依赖,采用物理保鲜的厂家越来越多,整个食药用菌加工领域正在步入一个新增长阶段。

短板 多因素制约菌业发展

    虽然我国有天然的菌种优势,而且“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菌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过去食用菌产业长期的滞后,使得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先天不足的劣势,这是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必然要克服的短板。

    高茂林指出,首先,食用菌菌种问题突出,由于基础研究滞后,我国正在加速研究工作,但是在生产上却只能使用国外品种,难以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能够满足工厂化生产的菌种,使得产业竞争力不强,难以实现由食用菌大国向食用菌强国的转型。其次,食用菌栽培原料问题急需破解,一方面大量的原料被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会产生约30亿吨左右的废弃物,只要将其中的5%用于食用菌生产,就可以生产至少1000万吨的干食用菌,另一方面,随着木腐菌生产规模的快速发展,形成“菌林矛盾”也成为阻碍食用菌发展的不利因素。再次,保鲜和深加工技术需要继续研发,在保鲜加工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感官指标得到了较好保障,但在保障和改良内在质量指标、品种针对性工艺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的加工仍以原品及初加工产品为主,加工方式以腌渍、烘干、罐头等为主,深加工、精加工等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短平,为此需要研发食用菌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最后,市场发育不够,品牌建设缓慢,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仍不能按市场需求生产,产品生产与销售互相脱节,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动态化需求,导致产品价格变动幅度较大,阻碍生产的发展和市场机遇的抢占。而且,我国食用菌产业面临着无品牌或品牌过少的突出问题,虽然不乏像“庆元香菇”“西峡香菇”“随州香菇”和“平泉香菇”等众多具有地理环境优势和品质保证的传统优质品种,但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或耳熟能详的品牌却是寥寥无几。

出路 中国食用菌产业前景广阔

    据了解,目前有6000多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这将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巨大的消费市场。据统计,河南西峡香菇已占到日本香菇市场的近7成,食用菌出口额以48.84亿元成为河南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冠军。数据表明,中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广阔市场。

    “打铁还需自身硬,食用菌产业强大才是国际化的前提。”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认为,虽然我国食用菌产业国际前景广阔,但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眼光要放长远,他表示我国食用菌不仅是食用菌产品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将食用菌的产业走出去。首先,应该先将食用菌的饮食文化带出国门;其次是要将技术、将企业带出去,而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这样才能体现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内涵;另外,食用菌产业需要改变原来的高产能、高能耗、高劳动强度的状态,要将其改造成为现代化的、高技术、高水平,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标准化栽培,在这过程中也需要淘汰落后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