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电商下乡”……近年来一系列涉及农村改革热词频现,而这背后离不开金融支持的需求。
作为“因农而生,随农发展”的陕西信合,60多年来始终坚持“立足三秦、服务‘三农’”,在“三农”阵地上,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人缘、地缘优势,机构网点遍布全省乡镇,业务领域覆盖全省“三农”、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等各个层面。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带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各项工作,支农帮农、扶贫攻坚,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15年末,该省农信机构资产总额5914.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00.0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061.2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6.3%,存款余额4394.50亿元,存贷款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同业第一。
创新支农 服务城乡
信贷支持新型农业发展。陕西省农信社坚持走“小零实散”的信贷支农路线,在做实农户小额贷款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通过建立信贷主体项目库,实施精准营销,提高了信贷投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涉农贷款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64.78亿元,较年初增加28.53亿元;涉农贷款总量、增量继续保持全省同业首位。
开拓创新提升助农服务水平。陕西省农信社全面推广助农服务E终端,不断扩充加载新业务功能,使E终端成为兼具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承载政府各类补贴发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中间业务需求、扩展“三农”互联网+金融“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15年末,陕西省农信社共布放助农服务E终端设备1.3万余台,发生交易600余万笔,交易额34亿元,有效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助农E终端服务模式荣获了银监会银行业信息科技成果一等奖,世界银行专家实地考察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模式是全球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服务渠道落地的最佳方式之一。
扶贫攻坚 普惠一方
陕西信合始终把“服务城乡、普惠一方”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探索商业化、可持续金融扶贫模式,致力于改善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落后革命老区的金融环境,使发展成果能够惠及三秦百姓。
通过创新扶贫模式,建立风险补偿长效机制,推行“基金+贴息”担保模式、“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保障模式和“服务+技术”支撑模式,陕西省农信社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户的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15年末,该省农信社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2.19亿元,占该省金融机构发放总额的47.7%,其中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46万笔、7.32亿元,扶贫贷款惠及乡镇1109个、行政村8236个,涉及省级扶贫重点村3600多个,为贫困地区群众发展产业、创业增收、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陕西省农信社组织全省县级机构为省银行业协会牵头发起的“大爱长安陕西银行业普惠金融扶贫慈善信托”出资140万元,占该项基金总额的28%。
加快转型 支农扶贫
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陕西信合提出未来要切实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不断提高服务效率。陕西省农信社坚定不移支持“三农”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始终把贴近“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作为该省农信机构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打产品,结合家庭农场、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开发适合其金融服务需求的专属产品,满足不同经营主体贷款额度、担保方式、期限、用途等方面的需求。陕西省农信社还依托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开发的利农商城,打造陕西信合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农村优质特色产品在线销售和信息发布服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
全力以赴助力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围绕陕西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关战略部署及省联社《关于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我省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农信社进一步增强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战略定力,实行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政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全力配合地方政府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通过摸底建档、选准对象、细化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提高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效率,让广大城乡居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是因为当前形势复杂,挑战众多,才更需要我们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除全省农信机构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数万名员工的殷切期待。”陕西省联社理事长杨建新在2016年工作会议上对员工提出要求与希望,“希望大家一定要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全省农信机构可持续发展和陕西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的良好开局作出积极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