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红枣产品的市场规模快速放大,但红枣行业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枣产品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从枣的育种、栽培,到枣产品的加工工艺、质量标准以及鲜枣采收、采后分级、包装、冷藏运输、精深加工技术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客户对整果产品的认知度较高,但对精深加工产品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认知度不高;消费升级背景下,红枣的消费稳步增长,并且呈现出品牌化的趋势,优质红枣产业的长期发展空间广阔。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枣及其加工品年出口量在30万吨左右,约占枣总产量的10%,其中原枣和加工品出口各占一半左右。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主要为我国港澳市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占出口总量的80%—90%,其次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欧美和大洋洲市场,市场需求量很大。要发展枣产业,必须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样发展、扩大枣生产才没有后顾之忧。
中国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种植枣树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但均未形成经济栽培。国际市场对枣的需求呈持续增长趋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枣树生产国和唯一的枣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枣产品几乎无任何竞争对手。然而我国目前鲜枣人均量只有0.5公斤。从市场需求看,现有产量远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我国枣树的种植、原枣的生产以及初加工,主要是农户、小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原枣的生产以及初加工大企业较少。产业前七大企业在枣加工市场的份额之和不足6%。但随着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红枣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比由2005年的3.6%、2009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5%,龙头公司在深加工产品领域里优势明显,市场竞争集中在区域龙头企业之间。
近年来,红枣的深加工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些区域性龙头企业,包括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鼎力枣业食品有限公司、河北恩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山东裕华集团农业有限公司等。
在枣产品销售方面,目前主要由物流、销售店商构成,负责枣产品的销售与客户服务。干果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在各级商场超市等渠道销售;红枣饮品还通过饭馆、宾馆、旅游等渠道销售;红枣浓缩汁等食材,主要直销给食品饮料生产商。与多数农副产品一样,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枣产品经销商。
四大问题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
科技推广难度大。国外枣研究者寥寥无几,国内从事枣研究的人员也为数不多。我国在枣树科研和生产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在枣树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但与其他果树产业相比还相差较远,枣产业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各研究所和农业大专院校虽然研发了一大批实用新技术、新成果,但大多数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由于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部分技术不够简化,使得科技推广工作难度较大,因而造成枣农科学管理水平较低,向市场提供优质果比例不高。
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国范围内干制品种与兼用品种比例偏大,近80%;鲜食品种比例较小,仅10%;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蜜枣品种约7%;观赏品种零星分布;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在新品种推广上,老枣区保守,不愿更新品种,而新枣区由于发展过快,受经济条件所限,新品种比例不高,造成枣品种整体老化严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整体优质果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差。
产加销衔接不良。枣农分散经营生产,生产规模和生产量很小,栽培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的枣果更是好坏不一。这种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枣农不仅势单力薄,信息闭塞,难以驾驭市场竞争中的巨大风险,且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经常出现种枣的不如贩枣的赚钱,造成利益大量流失。加之枣农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先进技术推广困难,规模经营难以实现,枣农的劳动生产率和枣果商品率难以提高。而加工企业面对众多分散的农户,很难保证原料供给的稳定性和原料质量的一致性,常出现歉收年份枣果价格上升、品质下降的现象,造成企业亏损。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信息不灵,市场占有率低,特别是对国际市场开发不够。因此,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没有十分有效地联动起来,功能无法完全发挥。红枣加工企业虽然很多,但产品杂,存在不少问题。
缺乏新理念引领。以目前较火爆的大枣夹核桃为例,该产品布满各大电商平台,各地批发商及实体店都在疯狂售卖。就技术含量来说,加工过程并不涉及高深技术,那么为何大枣夹核桃可以这么火?据专家分析,大枣夹核桃主要是抓住了“仨核桃俩枣”这五个字。虽然都说仨核桃俩枣做不成什么买卖,可就有多家企业靠仨核桃俩枣做成一个产业,引领一个行业,倡导一种理念,红枣夹核桃一起吃,不但补气血健脑等功效增加,而且口感上也相得益彰,随即大枣夹核桃应运而生。
全产业链升级方能长处不败之地
加大产业调研开发力度。任何产业的成长都受市场的影响和制约,红枣产业也不例外。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发展的动态。据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李疆等专家通过运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数预测,得出红枣的需求年均增长8%。红枣产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需求量在激增。产业主体要了解国内外市场红枣产品发展现状和消费者未来的需求趋势,以市场为导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幅度提高红枣产量,优化红枣品种和产品品质,抢占行业制高点,真正将红枣这一优势资源转变为商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
优化升级及应用新设备。首先,红枣的生产模式与采收需要向省力化、便捷化转变,红枣采收机械化是必由之路,与之相应的适于平地果园与山地果园的大型或便携小型采收机械将是最终需求。另外,枣汁、枣酒相关榨汁设备需要解决出汁率低的问题,以满足进一步加工的需求。各类枣汁、枣粉等的标准化、全自动、完整的生产线的完善升级更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加快转化力度提高品质。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红枣产品种类不多、质量不优、科技含量低下、品牌杂乱的现状,建议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今后进行产品开发时,首先要立足于新鲜红枣特性的保持,一方面要注重红枣保鲜保藏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加工时要注意加工工艺和加工方式的选择。第二,加大保健产品的开发力度,红枣是理想的保健品原料。第三,利用高新技术开发红枣新产品,将当今食品加工新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纳米技术等与红枣加工业嫁接,由此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
企业上规模产品创品牌。国内随着红枣产量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红枣加工企业,也开发出不少红枣加工产品,但目前市场上红枣产品多而杂,缺乏拳头产品,优势品牌少。究其原因是生产企业小而多,企业产品多而乱,没有规模,上不了档次。不少产品名称虽然不同,本质基本相似,建议各地政府牵头,将企业有效整合,扶植龙头企业,培育主打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外市场处于不败之地。
(摘编自环球好技术平台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