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村的街道上,不时看到农家院落里升起的袅袅炊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家房前屋后堆得高高的、瓷实的柴火垛。
在乡村,每家每户都有柴火垛,有的堆在院子里,有的堆在门前的空地上,有的堆在猪圈棚上,有的堆在空置的偏房里。这些柴火,基本上就是树枝、荆条、树根疙瘩、玉米瓤子,还有玉米秆、高粱秆、豆秆,红薯蔓、花生蔓、玉米穗苞叶之类的不禁烧,一般用来引火,或是烙饼的时候才用。
那时的柴火垛,对每个家庭来说都尤为重要,做饭、取暖全得靠它。因此,它决定了一个家的饥寒温饱,牵动着生活的苦与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火垛是一个家庭实力和村庄富裕的象征。看谁家的柴火垛堆得高不高、多不多,大概就可看出这户人家的勤劳与否,日子过得如何。
小时候,母亲常说,她们以前天不亮就要出门去捡柴火,走很远的山路,到大山里才能捡到。说到这些,母亲总是会感慨,现在多好啊,村边的树林里、庄稼地头上、坡上各处都有柴火,但凡勤快一些,就不会缺柴火烧。而我家,因为有个闲不住的母亲,柴火垛就堆了好几处。
柴火种类繁多,堆放的方式各有不同,就有了形色各异的柴火垛,成为乡了村特有的风景线。
那时,贪玩好动的我们,总是三五成群地出去玩,蓬松柔软有弹性的麦秸垛、玉米秸垛便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在上面跑跳打闹、捉迷藏,深一脚浅一脚,稍不留神就陷了进去或是摔个跟头,这时其他的人就一块把陷进去的同伴拉出来,有时人没拽出来,反而自己也陷了下去,大家忍不住互相取笑起来。玩得累了,就干脆直接躺在上面,看白云飘过,鸟儿飞过,听虫鸣阵阵,哼上几首童谣,自在幸福极了。儿时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和纯粹。
柴火垛也是鸡鸭这些家禽的乐园。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散养的小牛,跑丢的羊,停留在柴火垛旁,吃那些秸秆叶子。柴火垛还常常带给人们意外的收获。不定哪次,抱柴火的时候就能捡到一些鸡蛋,不过大多数因为时间比较长了,鸡蛋也散黄了,只能扔掉。有时,主人发现家里的母鸡少了一只,还以为丢了,恼得不行,没成想,过了一段时间,原先不见了的母鸡竟然领着一窝小鸡又回家了,不用说,肯定是在哪个柴火垛里趴了窝,惹得主人哭笑不得。
柴火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吹日晒雨淋,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在塞进灶膛的瞬间化为燃烧的火焰和袅袅的炊烟,烧制成美味的饭菜,满足了我们的味蕾。我总是固执地认为,用煤气炉或是电锅做熟的饭菜,怎么都没有烧柴火的铁锅做出的饭菜香浓可口,或许是因为少了来自乡野田间的自然原始味道吧。
如今每次回家,母亲做饭的时候,我都主动去抱柴火,然后坐在炉灶跟前烧火,闻柴火燃烧的味道,看柴火在灶膛里尽情地燃烧,听噼里啪啦柴火燃烧的声音。烧着烧着,觉得身上暖和了,心里也热乎了。
柴火垛,就像一缕始终不会消失的七色阳光,温暖绚烂了我们的生活;那些曾经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将永远留在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