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写
在云南“寻找扁担传人”时,令记者动容的除了一个个感人的创业故事,还有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少数民族山区的供销合作社和几辈供销人。
景谷县永平镇供销合作社:
供销社扎根人心 地震也撼动不了
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39秒,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震中位于景谷西南32公里的永平镇。
一年后,记者来到永平镇。一年的时间并不足以抚平地震给大地带来的“创伤”,但永平镇人民已逐渐走出悲恸,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重建之中。
回想抗震抢险救灾工作时的场景,永平镇供销合作社主任石荣感慨连连。“10·7地震”让永平镇供销合作社农贸市场的大棚、房屋设施都有不同程度受损。但农贸市场是永平人民日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尽管余震不断,为保证灾区物资供应,供销合作社职工连夜赶工,对农贸市场逐一进行灾情检查,修复了部分摊位,慰问安抚了受灾商户,并连夜组织油布3吨、方便面120箱、瓶装水200箱,保证抢险物资快速供应。震后第二天,农贸市场和沿街铺面一一按时开门迎客,农贸市场还采取了震后半月不收取摊位费的措施,确保了全镇的粮、油、肉、菜等食品,农资商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正常供应,并稳定了市场物价。
记者跟随石荣来到永平镇农贸市场时,这里热闹非凡,摊位整齐洁净,商品琳琅满目。石荣说,眼前的农贸市场是经历了4次升级改造后完成的。1996年,为了不让社有资产流失,永平供销合作社职工自力更生,挑着扁担,背着背篓,搬运石料,平整场地,经过1000多个工日,建成了占地7800平方米的一期农贸市场。1999年和2002年市场进行了两次扩建,2006年对市场大棚进行改造。如今,农贸市场已成为永平镇供销合作社的支柱产业,现占地18000平方米、摊位1500个,成为普洱市最大的乡镇农贸市场。
市场内,一位身着傣族服装的阿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的摊位前摆满了菠萝,菠萝的个头比平常超市里的要小很多,但顾客却络绎不绝。记者询问得知,这位阿姨是周边村民,每天天一亮便挑着两筐菠萝来市场摆摊,别看她的菠萝卖相差了点,但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绿色无公害菠萝。她告诉记者:“我今年50多岁了,来这里摆摊已经十几年,每天生意都好得很。”记者了解到,市场里像这样带着自家农产品过来摆摊的农民有不少,市场对他们免收摊位费,每个摊位每天只收1.5元的卫生和治安管理费。
为了给顾客提供更为舒适的购物环境,去年开始,永平镇供销社便筹划着将农贸市场改造成永平中心商务区,即拆除原来的大棚、木结构小平房后在原址处重建,打造成集农贸市场、超市、地方特色饮食街、休闲广场、停车场于一体的商务区。
离开农贸市场,记者来到了位于永平镇西南30公里的茂密村,在这个山区村落里,汉族、傣族、彝族等多民族杂居。“空四赶五”是这里沿袭了多年的赶街风俗。每到街天的时候,村民们便聚集到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服务社门口,自由贸易。由于距离镇中心较远,村民生产生活所需的日用百货、农资等全都由综合服务社提供。记者了解到,综合服务社里有一个区域是专门收购农民的山珍等土特产品的,集中收上来后再交售给镇上收购点。此外,综合服务社还帮助村民办理代收移动、电信电话费,代农村信用社办理2000元以内的取款业务,而且不收取村民任何费用。
几十年来,综合服务社门店从半山腰搬到了更为开阔的盐房河畔,三尺柜台也被宽敞明亮的购物商店所取代。但是在村民的心中,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宗旨从未动摇,村民的生产生活也早已离不开她。
峨山县大龙潭供销合作社:
小普变老普 两代“扁担”坚守彝山寨
从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县城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山路颠簸,记者来到了大龙潭乡,这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彝族山乡。30年前,一个20岁出头的彝族小伙儿一到甘蔗酒下来的季节就挑着扁担逢街天摆摊卖酒,乡亲们都夸他酒纯、秤足、人厚道,并亲切地称他为“小普”,他就是当时大龙潭供销合作社购销店的营业员普文坚。如今,50多岁的普文坚从营业员、出纳、会计到连任大龙潭供销合作社主任,“小普”已成为乡民心坎里的“老普”。
记者到大龙潭采访时,正值大龙潭乡的街天,周围村民都到乡里赶街。老普正在沿街铺面门口用彝族语言跟前来赶街的村民唠着家常。“跟汉族乡民讲汉语,跟彝族乡民讲彝语,这里还生活着哈尼族,我们也都学一点哈尼语,这样显着亲切。”老普腼腆地笑着说。
老普带记者来到了乡中心街道一端,位于那里的商场门口看不到豪华大气的广告牌,显得简单朴实。老普指着商场对记者说,30年前,他就是在这里从父亲手里接下了“扁担”,从此开始了他的“供销社人生”。
走进800平方米的商场,12000多种商品琳琅满目,有几件特殊的商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红布、白布、纱布、铁锹、锄头、炉条……这在绝大多数超市里是见不到的。老普说,这是专门针对这里的村民消费需求配置的。营业员不但给村民卖红白布,若是哪家买了新车、建了新房,还会给他们结红花。“这就是大龙潭供销合作社在彝族山乡的生存之道。”老普说。
一位前来买食品的大姐对记者说:“大龙潭不逢街天的时候,人很少,周边的店铺也不多,全靠供销社商场,这里货真、品种全,我们一直都在这里买东西。”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大龙潭供销合作社的职工大多是从父辈那里接过的“扁担”,这些“供销二代”一直将“扁担精神”传承着,即使在改制的困难时期也未曾离开。几十年来,大龙潭供销合作社坚守在彝族山乡,承担着全乡日常生活用品、汽油、柴油、化肥、农药、中小农具供应和农产品购销等服务工作。1992年参加工作的职工申长能回忆说,“困难时期职工每月只发生活费,老普便带着我们下货,背化肥,好几次化肥背到村上已经是深夜12点,”老普却说:“只有我们多做点,减少开支,才能更多地让利于农民。”
记者手记
供销未曾老 “扁担”一直在
“寻找扁担传人”活动的第五站,我们来到了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这里不仅绮丽多姿、神秘而令人向往,还涌现着许多令人动容的扁担传人和供销故事。9天时间,从宣威到泸西,再到峨山、景谷、祥云,在跨越半个云南的大地上,记者一路感动于供销人的坚守与奉献,也惊叹于他们的勤劳与智慧。
这是一个适合创业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创业的时代。从以前的肩挑背驮,到如今的“二次创业”,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始终不忘精神的力量,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张成铭带领祥云县社在盘活资产上做文章,打造社有资产经营管理龙头企业;李家惠带领泸西县三塘乡基层社依托特色火腿产业,兑现了当初“盘活一个企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承诺;宣威市供销合作社立足流通、搞活流通,开创了以商活农百业兴的“宣威经验”。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的创业故事仿佛又重现在记者眼前。也正是这一个个感人的创业故事,才串联成今日的高原供销奇迹。
而在云南这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几十年来,多民族共同建设并坚守着供销合作社这块阵地,并用行动诠释着“扁担精神”。景谷县永平镇供销合作社、峨山县大龙潭供销合作社便是其中的缩影。在民族山区,他们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日用百货、农资等,几十年、几代人,代代相传。在这些地方,“扁担”一直在,供销社未曾老。
几代供销人用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扁担精神”,是几十年来供销合作社发展壮大过程中与广大农民保持血肉联系的生动写照,它是供销合作社文化的精髓,更是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作为“寻找扁担传人”的记者,我们不仅是“扁担精神”的记录者、亲历者,更是学习者、传承者。在云南供销人身上,我们学到了创业与坚守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会支撑着我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