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4年度中国棉花市场,实行了3年的临时收储政策历史性退出,目标价格政策出台试水,市场机制恢复,国内棉价断崖式下跌,内外价差逐步缩小。产业链上,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不同艰辛。不少棉农都无奈地反映,即使拿到了棉花补贴,算算成本,也基本都是在保本边缘,利润很少。加工企业与棉农的境遇相似,棉农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棉花市场价格又比国际价格还高,在这种内外双重打压下,棉商的经营空间越来越小,去年不少轧花厂能实现盈亏平衡就算不错了。同时,在产业链的下游,棉纺织行业发展形势也不明朗。国际油价大幅下挫,纺织品服装出口下滑,企业订单减少,纱布市场持续弱势,价格下跌,市场信心低迷,纺织行业整体开机率有所下降。可以说,棉花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寒冷季节”。
加工企业:质量仍是走出困境法宝
2014年度,新产籽棉上市价在7.3元/公斤左右,随后一路下滑,一直跌到6.5元/公斤才稳定下来。皮棉市场销售价从15000元/吨左右一路跌到12500元/吨附近,最终导致去年新疆地区80%-90%的轧花厂赔钱。内地一些加工企业也纷纷表示“情况很糟糕”,宏观经济整体下行,棉花市场供过于求,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皮棉价格倒挂,导致大多数企业亏损严重。据悉,由于下游市场低迷,需求不旺,皮棉销售不畅,2014/2015年度仅有少数加工企业有微薄利润。
“去年我们加工的8万吨皮棉,从10月份开始销售,到今年8月底已经全部销完。去年我们收购的籽棉有90%是手摘棉,质量很好,籽棉收购价在每公斤6元左右,皮棉销售均价在13600元/吨左右,利润很低,基本上也算略盈不亏。”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军杰对记者说。
“去年我们收购籽棉11万吨,加工皮棉4.5万吨,平均销售价格在14000元/吨左右。”新疆益康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朱永超说,由于企业注重控制风险,去年的棉花收购加工稍有利润。
据秦军杰介绍,去年之所以在大环境都不太好的情况下,还能稍有利润主要是源于采购到了质量较优的籽棉,因为棉花质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销售;同时,销售进度较快也是不可忽视的另一主要原因。“到去年12月底,我们就已经销售了45%的皮棉。”他说。
2014/2015年度国内棉花市场有两大特点:一是上千万吨的国储棉“悬在头上”;二是棉花供过于求,纺织企业对棉花品质比较挑剔。这对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这种情况,朱永超表示,在今年的棉花收购中将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经营风险。“首先是拒收高衣分棉花,保证棉花品质。其次是与农民合作社展开合作收购社员的优质棉,从源头上严控‘三丝’。这方面如果做好,即使棉花价格提高500元/吨,纺织企业也是可以接受的。最后是分等分级轧花,满足纺织企业的不同需求。”他说。
这种观点在新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中很有代表性。由于有了去年高价抢购的教训,加之今年农发行贷款政策收紧,不少企业对今年棉花收购态度谨慎。一些企业表示,一方面要保证棉花质量,高质才能高价;另一方面当前市场形势不明朗,后期会以销定收,控制收购风险。
“受去年皮棉价格影响,我想今年多数棉花加工企业都会回归理性,谨慎收购的,但今年情况也不会那么幸运,市场风险甚至会更大。”秦军杰向记者介绍说,从目前新疆开秤的情况看,今年棉花产量、质量比去年均有所下降:绒长平均在27mm左右,比去年长度要短0.8mm-1mm,马克隆值要高于去年,强度比去年也有所下降。对于今年的棉花质量,他表示有些失望。一方面,加工企业收购欲望强“等米下锅”,另一方面,轧花厂又找不到纺织企业需要的高等级棉,只能限产,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再加上目前市场棉花供应充足,面临纺织行业的‘金九银十’,纺织厂库存竟然不减反增,市场偏弱,销售不畅,资金短缺导致纺企没有能力购入棉花,只能降低库存,随用随买,后市采购风险加大。往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签个几千吨棉花的合同了,可今年,我们只有700吨的订单。”秦军杰也很无奈。
吃一堑,长一智。今年多数加工企业表示收购要更加谨慎,同时要快收、快压、快运,以降低风险和损失。而秦军杰则表示:“这只是轧花厂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棉花是季节性作物,想在2、3个月之内,将一定数量的籽棉,经过收购加工,再销到纺织厂,这是不可能一下子消化掉的;而且,千万吨的国储棉压力、当季棉花质量的不达标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据了解,今年新疆虽然多地均已开秤,但想到去年皮棉价格的下跌,很多轧花厂对于收购仍然犹豫不决。
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加工企业来说,不仅要按时保质地完成棉花的收购、加工,作为棉商,还要承担市场的高风险。但很多轧花厂长主也处于弱势地位,本身素质不高,对于市场的判断难免有所偏颇。为了降低市场风险,秦军杰建议加工企业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对下游棉纺织产业状况尽量作出准备判断,同时,多管齐下,提高皮棉质量才是今年棉企走出困境、实现盈利的法宝。
纺织企业:抓好源头才能稳步发展
棉花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纺织行业的重要原料,纺织行业的需求,也直接决定了棉花销售价格的走势。我国纺织业一直都处于蓬勃发展的行列,出口额年年递增,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与利润的下滑,纺织业自2013年以来遭遇了严峻挑战。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在19.6%和18.2%,而“十二五”以来,已经跌至10.8%,2014年更是跌至7.3%。而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并没有太大改观,纺织业依旧面临着资金压力较大、棉纱等产品销售不佳的局面,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在2015年首月出现负增长。
在2015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曾说过,产业链要保持稳定,主要是从源头做好,才能保持整个产业的稳步发展。3年收储政策保证了棉花的产量,却忽视了棉花的质量。
“从收储政策实行,棉农就热衷于衣分高的棉花,开始大面积种植。目前,从整个产业发展来看,必须要重视棉花的质量,而非仅仅重视产量,要拉开价差,实行优质优价,所以从棉种、棉花种植方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改进。”新疆一位棉农感慨地说。
的确,收储政策的实行,不仅带来了高棉价、高产量,也带来了加工企业对籽棉的“又爱又恨”,也带来了纺织企业的高成本以及对高等级棉的高期待。
那么,纺织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棉花?朱北娜介绍说,首先是棉花的质量需求。长度、强力、马克隆值已逐渐成为纺企选择棉花和配棉的主要指标。不同企业对棉花长度、含杂、马克隆值、长度、断裂强度、短绒率等指标有不同要求,要求标准也各有差异。不同水平企业的呼声也各不同。所以,要关注的是优势企业的呼声,他们的声音代表了整个需求的发展趋势。其次是三丝问题。纺企更希望使用无三丝的棉花。随着我国中低支纱占比的下降,优势企业更希望用无三丝的好棉花来生产高支纱。第三,手采棉与机采棉。手采棉并非一定各方面都比机采棉好。但从常规角度来看,手采棉3级和机采棉3级,其主要指标还是不完全一致的,对纺纱也有影响。另外企业对机采棉的短绒含量反映比较强烈,觉得短绒太高,质量越高的品种对短绒的要求也越高。
“除了质量,目前棉花没有按照纺企纺纱的需求来进行细分。”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强调说,“比如我们需要的棉花寻找起来很困难,因为找到满足需求的棉花并非易事,收储时棉农重视产量,而目前还没有回归到真正以质量为本、以品类为本的市场状况,棉农必须要以质量为中心。这样加工企业也可以回归市场,到纺织制品里去找市场。比如做毛巾,毛巾用的纱线,它对吸湿性要求很高,要体现满足其需要的主体指标,而其它产品可能有不一样的指标需求。像做色纺,它的主要指标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棉花完全可以做细分品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以产品为本,包括我们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都要回到这里去,这才是根本。”纺织企业希望把棉花的品类、质量控制好,把常规品种做好、做细、做出品质,这样,不管纺企是做低织、中织,还是做特高织,都能有原料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