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信息失真、网络谣言等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问题与民生密切相关,网络食品谣言借助大胆的用词、雷人的标题获得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价值判断,也给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是在中央网信办、食药监总局、农业部、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新华网联合食品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及行业工作者共同发起的,旨在净化网络环境、肃清网络食品谣言,促进中国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联盟定期公布食品谣言榜,对网络谣言进行梳理、求证与分析,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
9月29日,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公布第一期食品谣言榜。经相关协会和联盟专家团审核,5个网络谣言入选首期食品谣言榜。
吃小龙虾等于吃垃圾
近年来,网络流传着“小龙虾在污水里长大”、“吃小龙虾等于吃垃圾”、“外国人都不吃”等传言。
【辟谣】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研究员钟凯表示,小龙虾是杂食动物,生命力很强,能在污染水体生存。但餐馆的小龙虾基本上都是养殖的。除了外壳,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大多集中在头部的鳃和内脏中,我们吃的尾部并无太多重金属,所以引起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小龙虾在美国已经吃了上百年。小龙虾的买卖逐步从乡间集市走向大宗交易,目前全球每年的贸易量超过30万吨。
笔直的黄瓜都喷了药
黄瓜是人们生活里的家常必备蔬菜,可是近年来“笔直的黄瓜都喷了药,弯黄瓜才是天然的”、“黄瓜买弯,韭菜选短”等流行帖让消费者疑惑不已。那么,笔直的黄瓜真的喷药了吗?
【辟谣】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栽培与生理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于贤昌表示,直黄瓜、弯黄瓜都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形成。生长条件决定黄瓜弯直的比例,品种也有影响。温光水肥等条件比较好,植株生长健壮,直黄瓜出现的比例多。
在植株生育环境不好的前期,温光条件不良,植株生长不健壮,或者后期植株早衰时,在黄瓜花上涂上浓度适宜的植物性激素氯吡脲可改善果实的生长状况,也可减少弯黄瓜的比例,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氯吡脲正常使用对人体无害。
我国允许在黄瓜上使用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氯吡脲等10种生长调节剂,都是植物性激素。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王强表示,植物性激素与动物激素在性质、结构、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对动物不产生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按照农药来管理,并将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列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风险评估范围,对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后的安全性实施监测和跟踪评估,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猪肉出现钩虫
2015年5月25日,注册名为“上海圈子”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标题为《大家买肉注意,上海市场已经出现了,尽量减少吃猪肉》的消息。此条消息首段内容便是:“现在,浙江、广东……已大面积出现钩虫……近日贵阳晚报也刊登了……据了解现已流入北方,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请各位速速转告。”消息称,这种钩虫高温杀不死,上海市场已经出现了,请大家尽量减少吃猪肉。
【辟谣】中国肉类协会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张子平表示,猪的肌肉组织中不可能出现钩虫。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青岛)主任王君玮表示,在猪常见寄生虫中,钩虫只寄生在猪的肠道内,无法到达肌肉组织,而且在肌肉组织中无法存活,更不可能看到活的虫体。另外,寄生虫不可能出现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的情况。
王君玮表示,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全程加强了对动物疫病防控和检疫,持续不断强化畜禽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等生物性危害因子检疫和监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建议消费者选择有检疫标识的猪肉购买。
黄鳝养殖添加避孕药
“吃黄鳝别吃那些又粗又大的,都是用避孕药催肥的。”时至今日,这个流传了十多年的传言依旧能在网络上见到。
【辟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主任宋怿表示,黄鳝变得又粗又大是因为在饲养过程中,采用了科学的饲养方法,解决了影响黄鳝生长的水温和饵料等问题,与避孕药无关。
在饲料中添加避孕药喂养黄鳝的科学试验显示,一个月内,黄鳝生长速度比不用药物的黄鳝快大约10%,但在一个月后开始大批死亡,死亡率高达50%以上。黄鳝的养殖生长周期一般都较长,如果在养殖中真的使用避孕药,将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黄鳝养殖中添加避孕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得不偿失。
玛卡是“壮阳神药”
近年来,一种名叫“玛卡”(Maca)的植物产品在国内的保健品市场逐渐火了起来,几乎“包治”男女更年期各种衰弱,甚至被贴上“壮阳神药”的标签。网络上对玛卡保健功能的宣传则更加出位。
【辟谣】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张才喜表示,玛卡是一种十字花科的植物,与萝卜同科。食用玛卡对强肾保健、提高免疫力确实有益,但是否能提高性能力,目前没有确凿的研究。
张才喜提醒,养生应基于全方位调节与平衡,而不是过分追求某一种成分的壮阳功效。如果消费者食用玛卡后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则更应当谨慎,很有可能是非法添加了药物成分。
相关链接
治理食品安全谣言 功夫还在治谣外
从论坛、贴吧、微博到微信,尽管传谣平台不断“与时俱进”,但传谣的运作和商业模式基本“换汤不换药”。大多是利用手中的多个平台注册账号轮番进行信息轰炸,借助平台内嵌的传播网络,将精心炮制的谣言帖及伴生的影响流一并传播扩散出去,并最终达到借谣生利的目的。公司化经营和链条化运作,更是大大增强了这些谣言“加工厂”的谣言生产水平和效率。
微信传谣背后隐藏着同样的黑色利益链。调查发现,一个公司会同时运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公众号,每条拟推送谣言内容都会根据公众号的订阅数和推送位置明码标价,届时公司旗下多个账号组成传播矩阵配合散布,并最终形成攻势。借助夸张的标题和内容获取粉丝和传播量后,通过广告主投放广告费生财,是这类微信公众号借谣牟利的主要途径之一。还有通过传谣协助某品牌恶意抹黑竞争对手,从而获取公关费。
毋庸置疑,利益驱动和管理盲区助长了微信公众号造谣传谣。斩断传谣利益链,政府监管和法律不能缺位,亟须通过多种手段,在降低网络谣言的打击成本、行政成本和司法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造谣传谣的违法成本。当造谣传谣不再是一件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的“小本”生意时,借此牟利的动机和行为也将会受到抑制。但这还不是治理谣言的终点。
缘何“换汤不换药”的传谣路数居然能一路从论坛贴吧时代,穿越到现在的微博微信时代,并且屡试不爽?为何那些内容移花接木拼装改造、半真半假并且还反复出现的谣言帖每次都能有惊人的转发?如果将这些全部归因到造谣企业的奸诈贪婪上,只能说是避重就轻。
欲治谣,功夫还得在治谣外。只要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普遍焦虑甚至恐慌还没有得到缓解,只要公众对于食品的知情权还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只要公众对于国家食品安全的信心还未能完全重新树立,看似粗鄙的食品安全谣言,就仍旧会有市场。要想疏解公众的焦虑、赢回信任,就要让食品经得起公众的质疑和科学的检测,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安全可保、风险可控、透明可查。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严格的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严标严管严罚,让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定责任层层传导至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部门身上,才能构筑起保障舌尖安全最牢固的堤坝。滋生谣言的土壤不复存在,谣言自然也就无处依附。
(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