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蒙古语为“乌兰哈达”。“乌兰”为赤,“哈达”意即山峰。5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创造了中国已知最早的农业文明——红山文化。那么今天的供销人又是怎样在这片热土上继续耕耘的呢?我们的采访小组把镜头和笔触聚焦于此,寻找这里的扁担传人和供销故事。
55岁、36年供销旅程、46岁“创业”、“白手起家”突围出448个连锁网点、360公里一次的往返配送里程、再也不能180度伸直的左臂……这些数字和细节是我们在寻找过程中发现的扁担传人——赤峰市翁牛特旗供销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翁牛特旗新合作连锁超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强的故事,他说:“供销社是我一生的选择,无怨无悔。”
一直关注供销声音的元宝山区建昌营基层供销合作社主任任树田,是我们在寻找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位扁担传人,年轻时的他挑着扁担送过货,如今已在8亩“供销阵地”上守望了44年。说起供销社的未来,他突然起身离开镜头,跑回办公桌拿起自己关于中央11号文件所做的工工整整的笔记,然后满脸憨厚的欣喜,这个小小的不经意令人动容。
经历过推货员、售货员、物价员、会计、县社主任等十余个供销岗位的元宝山区供销合作社原主任滕翔宇,中途短暂离开供销社却始终心系其发展,退居二线后又再次回归供销事业,正值花甲之年却担起地域性供销集团的重任,并力谋当地农产品电商崛起,究竟是怎样一种供销情怀让他如此牵挂?
在内蒙古,刘强以及像刘强一样的供销人就是扁担传人的缩影,他们普普通通,实实在在,摸索前行,在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经济发展受限的山区、沙漠、草原辗转服务农民,书写着供销事业的改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