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9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的棉花情结

□ 胡祖文

    蜿蜒的虎渡河畔,肥沃的安造垸内,坐落着一个以棉花生产为主的村庄——安全乡沙滩口村。这里,记录着我童年的趣话、少年的梦想。棉花的花开花落,伴随我在村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父母也是通过棉花的收入养育了我,从此,我的人生就这样与棉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建国时起,我们生产组里的耕地大部分都栽种着棉花,是这种天然、纯朴、实在的物资养育了我们几代人,也教会了我们只要勤劳、善良、脚踏实地,日子就会过得充盈而幸福。

    从娃娃时起,我就开始接触棉花,对棉花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对这种银色的、柔软的、闪亮的、在心中经常念叨的农作物,充满了敬畏与感恩之情。

    上世纪70年代,爷爷作为村支书就带头搞起了棉花高产试验。他的试验田离我家只有百米远。每到棉花收获时,一朵一朵的银色棉花绽放在枝叶间,在轻风的吹拂下似一个个舞动的仙女,让人顿觉心旷神怡。看着爷爷辛勤劳动的成果成为全村人的标杆和样板,甚至引来外村外乡人的参观学习时,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那时的我,认为爷爷是世界上最神、最能、最牛的人,想象着有朝一日也能像爷爷一样种出如此神奇的棉花来!

    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棉农,他们虽没爷爷那能耐,但却能按组里的要求种植棉花,从除草、播种、施肥、打药到捡花、晒花、交花,他们都精心地对待棉花的生长与收获。父母对劳动的认真和积极,不仅得到了组里其他人的认可,每年挣得的工分也是最高的,年终分红也最多。

    1981年,我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基层供销合作社工作,并且开始接触棉花收购。我所在的安福乡是安乡县最大、最优质的棉乡。当时供销合作社设有4个棉花收购站,一到棉花收购季节,那场景非常的热闹。棉花收购高峰期,收购站内外排起似长龙的队伍。有的棉农清晨3、4点钟就早早地把自家的棉花拉到收购站等候交售。供销合作社收购人员也非常辛苦,几乎从早忙到晚一刻也不停歇,验收、过磅、空袋、堆码、结算,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我在供销合作社做秘书工作,经常到各收购站了解情况、写写报道。望着那似小山般的银色棉花,就会忆起小时候和棉花的一些故事,心中就会有一种崇敬、一种喜悦。

    由于单位调动的原因,我离开了直接亲近棉花的岗位。但是一到棉花生产季,我总会利用假日回到老家,回到父母身边,帮助做做营养钵,为棉花施施肥、打打药。到了棉花收获季节,我会和父母一起背上大布袋到地里捡棉花。虽然太阳很火辣,捡花也辛苦,有时甚至累得筋疲力尽,但是看着白花花的棉花,心里是非常充实和满足的。

    2009年,我在安乡县供销合作社从事棉花生产与流通的调研工作,负责主编《安乡棉花信息》,我又有缘与棉花产业再次亲密接触。我经常到出生地沙滩口村17组了解棉花情况。我们组里的棉农现在大都因为植棉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住上了楼房,有的还在城里购了房、置了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调研工作经常需要深入棉区,调研成果要求能够反映棉农和棉企的期盼。我的一些调研成果上报后,也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能对安乡县的棉花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这两年,安乡县棉花产业陷于低谷。低产低价让棉农伤透了心,植棉面积大减。我钟情的棉花事业不得不开始走下坡路了,我感到有些失落和惆怅。对于我钟爱的棉花,我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乡县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