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9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白茶为什么几近湮灭?

□ 洪 治

    通过“洪治说白茶”之前讲的我们知道:白茶始于5000年前的神农时期,发源地在湖北省神农架;白茶是药食同源的典范,是“茶叶制作工艺的活化石”;2200年前在吴理真开始种植茶叶之前,白茶原料均为各种野生茶;1400年前在蒸青绿茶诞生,620前朱元璋罢团茶兴散茶后,徽州僧人比丘大方发明炒青茶(松萝茶),以后逐渐产生黄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逐渐被其他茶类取代;到上世纪末仅福建政和、建阳、福鼎等少数地方少量生产。

    两千年前一统天下的白茶,为什么几近湮灭?我沉思良久找到答案,原因很简单:优胜劣汰!远古时期白茶加工原始、简单、粗放,香气和滋味整体上远不如唐代前后出现的绿茶、远不如明代以后出现的其他茶类,白茶自然而然、缓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古代白茶品质难以保证?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茶之初为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发现茶叶时将其视为中草药,后来人类逐渐认识茶叶的其他保健功效。远古时期,人类不追求、不在意、甚至忽略茶叶的口感和品饮愉悦,直到唐代蒸青茶诞生之前,很多地方还保留吃茶时加葱、姜、蒜、花椒、盐等调料煎熬吃的习俗。

    第二,远古时期人类对于茶性的认知很浅薄,不懂制茶科学,对于萎凋过程中茶叶内含物的品质转变知之甚少。

    第三,古代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不能掌控晾晒萎凋环境温度、湿度、空气对流,茶叶质量完全由天气和地理环境决定,茶叶品质变数很大,做出好茶极难。

    第四,历史上白茶文献资料很少。陆羽《茶经》白茶山、宋徽宗《大观茶论》白茶记载皆指白化变异的茶树品种。从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说明明代白茶还有少量生产,且田艺蘅喝的白茶品质很好。清初周亮工《闽小记》中对太姥山白茶的外形、功效赞誉有加。但这两本书对于白茶的制作工艺、技术要领却未提及。我想,那时工艺技术多数保密,传承更多靠师徒间、家族内部口口相传,如受战争、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等原因,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失传。

    第五,古代交流不便利,信息传播不发达,一个人的影响力、影响面、传播力都很有限,好技术推广面很窄。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白茶看似简单的晾晒萎凋,其实内含玄妙。在什么条件下晒,晒多长时间?在什么环境下晾,晾多长时间?都会直接影响茶叶品质,如果没有茶叶萎凋发酵系统认识和科学技术作指导,做出优质白茶的概率很低。这就是两千年前一统天下的白茶为什么几近湮灭的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品质是生存之道,现代茶企如简单抄袭、粗制滥造,必然行不长、走不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