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张世新: “劳模精神”铸造新供销

本报记者 叶梓

2012年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深入基层开展春节送温暖慰问活动。

    人物档案

    张世新,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2008年进入供销合作社系统,7年的供销合作社经历称不上是“老供销”,但他却是十足的“老劳模”。曾担任过多种职位的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保持着工作激情,将多家企业扭亏为盈;不惧挑战的他,凭借着他特有的“劳模”精神,带领供销合作社职员改天换地,重树了供销合作社形象,创造了奇迹。

    凡人名言

    1.“比我聪明的人有,但我有的是实干;比我实干的人多,但我更多的是一份坚韧。”这是张世新践行的“实干理念”。

    2.“学会珍惜,懂得放弃;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是张世新为人处世遵循的至理名言。

    3. 既然拿着公家的钱,就要为民尽职尽责。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有这么一个人,曾多次临危受命,将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屡次创造奇迹,多次被评为市级劳模和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他就是张家界市永定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张世新。

    乌云遮不住太阳

    1961年出生的张世新,现今已54岁了。自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厂长、副局长、局长等职位。如今,担任张家界市永定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然而,纵使角色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他永不疲惫的工作激情。36年的工作经历中,张世新多次临危受命、锐意改革,使织布厂等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增盈,被称为“创造了奇迹”。时过境迁,2008年6月,他再次受命,担任张家界市永定区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

    就任时,张世新了解到永定区供销合作社目前是在靠出租和借贷过日子,并且沉积的困难和矛盾重重,对于他接任这个工作,张世新的家人特别的不理解,原来一起工作的同事也为他担心,甚至还有人说“供销合作社这个烂摊子都能搞出成绩,那就服了他”。可张世新却说,“我就专捡烂摊子”。

    然而,真正接任工作时,却也让张世新为之一惊。“进入办公室,冷了半截腰。”回想起上任那天,张世新说道。只见供销合作社办公区域破旧不堪、满处尘埃,大厅里摆着一张破办公桌,一个工作人员慵懒地坐着,旁边睡着一条狼狗。其他办公室连门锁都没有,四门敞开,没个人影。“这样的办公设施,如此的工作作风,别把我这个老先进的名誉干坏了。”当时,张世新真想打退堂鼓。但张世新又明白,既受命于此,就要让供销合作社“改天换地,重树形象”。

    在张世新的工作日志上,没有上下班和休息日的概念。除去几次疾病治疗时间,几乎满负荷运转。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总是先做到。凡重大事情的决策和社务会议,他都坚持亲力亲为。到供销合作社上班第1天,他把自己办公室的卫生搞得干干净净。随后,连续发了29个文件,使全社的各项工作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得到了根本好转,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稳健发展轨道。

    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张世新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干兴业的工作作风,带领永定区供销合作社一班人转变观念、从严管理,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人才兴社”战略,通过“新网工程”建设,壮大社有企业,将永定区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了一个富有朝气的全新供销合作社。

    情牵“三农”真字为重

    要改变现有的状况,重树形象,张世新考虑首先要把供销合作社自身硬件条件建好,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投入重整工作。第一步,从供销合作社机关设施改造入手。张世新多方筹措资金,无论是采购、运送还是施工他都带领供销合作社人员分组全程参与。不管是水泥、河沙,还是小到一个螺丝钉,张世新都自己采购。为了节约成本,张世新还多次去建材市场谈价选材料,经销商都不相信,“哪有一把手自己到市场讲价还价的啊”!工程完工结算,总造价20万元的工程只花了12万元。“近10年来,区里没有哪个单位这样做过,只有张世新干得出来!”当时,一位区直机关负责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今走进永定区供销合作社办公楼,迎面而来的是干净整洁、齐全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如此舒适的工作环境在供销合作社史无前例,大家干事积极性高涨。”张世新亲力亲为、严谨务实的态度完全渗透到供销合作社,工作作风明显改变。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比我聪明的人有,但我有的是实干;比我实干的人多,但我更多的是一份坚韧”。7年过去了,正如张世新自己践行的实干理念,永定区供销合作社发生了巨大变化。较上任初,永定区供销合作社现已恢复重组7家直属企业、527家各类经营网点,营业面积达8.7万平方米。现有干部职工1112人,资产总额1.23亿元,固定资产现值评估总额达2.3亿元。全社综合实力较原来翻了好几番,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十佳”县级供销合作社,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供销工作一等奖、永定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好发展规划,贵在执行力。而“新网工程”建设,更能体现张世新“赢在执行”的能力。几年来,张世新将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路径定位在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以完善流通网络为抓手,以夯实社有企业、提升资产保值增值潜能为支撑,大到沟通汇报、小到建网设点,张世新凸显干事、干成事的干练魄力。目前,“新网工程”建设已列入永定区《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每年预算资金50万元支持供销合作社的“新网工程”建设。供销合作社在全区已恢复重建网点达527个,年销售总额达2.6亿元,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较为完善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

    “新网工程”基本成型。永定区供销合作社已培育重组永定区农村供销合作社、供销烟花鞭炮专营有限公司、宏大再生资源有限公司3家龙头企业,建设了农资配送中心1个、烟花鞭炮连锁配送中心1个、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分拣加工中心1个、家电以旧换新回收中心1个。“新网工程”网点覆盖了全区27个乡镇办事处,商品配送率达70%。农忙之际,在永定区乡村,大小农资配送车来往穿梭,成为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永定区供销联社实施的“新网工程”已成为“三农”好帮手,成为了农民口口相传的品牌。

    “冷血”的热心人

    “学会珍惜,懂得放弃;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是张世新为人处世遵循的至理名言。近几年,随着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求办事、找关系的人多了。有人说他不近人情,是个“冷血”,他一笑处之。单位有位离休干部,想安排孙子进供销合作社工作,张世新耐心解说,只要符合招工条件的,会优先解决,但老人不放心。一天晚上,该老干部携儿媳、孙子上门求情,并略表心意,被张世新婉言谢绝,拒之门外,儿媳当场破口大骂。可在第2年招工名册中,老人孙子的名字赫然在列。事后,该老干部专程到张主任办公室致歉,对张世新的人品深感敬重。几年来,全社先后安排子女就业和返岗达30多人,都坚持阳光操作、不徇私情,受到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交口称赞。

    历经体制改革的阵痛,永定区供销联社沉积的困难和矛盾重重,下岗职工多,累欠职工集资及工资福利高达700多万元,生活得不到保障,职工上访不断,最多时达到了80多户。为彻底化解矛盾,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和上访问题,在张世新的倡仪下,永定区供销合作社成立了“帮扶解困基金会”。他自己带头每年捐资2000元,并在每年春节亲自上门慰问困难职工和5个抗日、南下的老干部。2010年腊月,温塘镇供销合作社下岗十多年的职工李春冰第一次拿到生活补助,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一年,和他一样,有83名下岗职工人均领到1000元生活费,结束了10多年未拿生活费的状况。4年间,张世新通过内部挖潜、从严管理、多方争取等措施,化解处理近1000万元的债务包袱,下岗生活费逐年提高,干部职工心正气顺。

    由于底子薄,永定区供销合作社没有被安排到农村建设整治、帮扶贫困规划中,张世新主动请缨:为农服务,怎能少得了供销合作社。2010年4月,在偏远的沅古坪镇鸳鸯塔村狭窄崎岖的泥泞村路上,张世新扛起一袋化肥就往村民家中走。4吨春耕肥料,他和农资配送中心人员,一路推车、刨路、搬运、卸载,忙了一整天。可谁又知道,此时的张世新由于患有腰椎肩盘突出,腰上还绑着治疗带。

    “既然拿着公家的钱,就要为民尽职尽责”,这就是张世新。身份的变换,改变不了他的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