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9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现代农业4.0”概念下的供销社力量

本报记者 邱爽 文/图

北京供销合作社展位。
北京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向参展者介绍“现代农业4.0”。

    在今年8月召开的2015北京国际农业·农产品展览会上,北京市供销合作社携“现代农业4.0”概念亮相,引来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农业4.0”?它的提出有何背景?实现之后又能为现代农业注入怎样的新动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北京市供销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与业内专家,试图掀开“现代农业4.0”神秘面纱的一角。

    走过三部曲迈向新时代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工业4.0”概念将掀起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是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来实现跨行业的重组与融合,而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品的使用行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中。”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介绍。

    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农业的发展可以被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即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农业 1.0 );以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农业 2.0);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农业 3.0 )。

    在农业1.0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和畜力耕种,主要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1.0在我国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尽管传统的农业技术精华曾在我国农业生产方面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小农体制逐渐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进入农业2.0时代,人们开始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落后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先进高效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随着计算机、电子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装备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农业开始步入3.0模式。它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与机械化农业相比,自动化程度更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更大。

    “到了农业4.0时代,将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是智能农业,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之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李道亮表示,正如现代工业模式实现了从机械化生产、电气化大生产、信息化生产到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的四级演变一样,农业也将实现从1.0的体力和蓄力劳动农业到2.0的机械化农业,再到3.0的信息化农业,最后达到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4.0的升级转化。

    绘就新蓝图   供销最前沿

    在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有500亩西红柿,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采用水培的方式;农民进入种植区需穿着防护服,以防止细菌进入;温室大棚根据需要自动调整光线,西红柿需要快速生长时光线是直射的,而需要慢慢生长时则调整到斜射的角度……这就是北京供销合作社为打造现代农业4.0而启动的试点项目。据了解,由于全年均可生产,这里的产量相当于普通西红柿的8至10倍;再加上运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这些西红柿将实现全程可追溯。

    在展会现场记者了解到,“现代农业4.0”的概念,是北京市社经过近3年来的产业布局,为适应调整后的北京市土地规划而推出的一类推广项目。具体是指采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荷兰种植技术,并结合大数据分析,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使农业生产更具有“智慧”,从而生产出安全、高效、健康、绿色的农产品。

    “北京市社打造的‘现代农业4.0’,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首都市民新鲜菜篮子的核心诉求解决在本地。”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高守良告诉记者,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年)》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仅果蔬一类的腐损率就在 20%—30%之间,每年损失在 1000 亿元以上。“腐损率30%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从田间地头摘下来100棵白菜,有30棵都烂在了地里和路上。如果我们能将新鲜果蔬种植解决在本地,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蔬菜也更新鲜,更从根本上杜绝了市场上为实现长途保鲜而采用的化学手段,品质更安全,老百姓也更放心!”

    据介绍,为保证首都全年蔬菜的持续稳定供应,北京市社首先从荷兰引进技术,利用超能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由于玻璃温室大棚能实现散光照射,蔬菜可以均匀受到阳光照射因而能够实现均衡产量,再加上大棚内部的固定微环境,不受外面天气影响,全年都可以实现无障碍持续生产。

    其次,为保证对大棚内温度、湿度、空气浓度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以及消费者购买产品后能够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的全程可视化追溯,该项目对承建方的物联网技术规模化运用和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能力要求较高,而北京市社目前正在推进的100亿元建设布局大数据中心的投资计划,则能够为此提供有利支持。

    再次,为积极引导农民学习使用此项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让农民在保有土地的基础上同时成为产业化工人,北京市社所属的金融集团推出了“融资租赁、合作金融”的新型推广方式。即由北京市社实行先期资金垫付来搭建大棚、组建设备、提供一整套的种植和防治技术,农民只需缴纳少量租金即可享受全套现代化的产业服务,待8-10年农民缴纳的租金总和达到初期投入成本后,农民即实现对全套设备的所有权,期间所产产品全部由北京市社保价收购,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市场波动影响。此外,北京市社还参与组建了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积极融入市场提供了充足的风险保障支持。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农业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我国的‘现代农业4.0’,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将成为必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建华补充道。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