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年1月6日刊发的《农业众筹:筹资金 更筹安全与信任》,文中提及农产品众筹平台梅子淘源的创始人——前阿里云搜索产品总监王梅。8月8-9日,梅子淘源一周年生日会暨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业发展探讨会在北京召开。9月6-10日,北京电视台《财富故事》栏目和梅子淘源策划了专题节目《寻找儿时的味道》,召集淘源同路人前往黑龙江五常,探寻好大米是如何产生的……一年来,梅子淘源在农产品众筹的淘源之路不断探索,行走山野寻找绿色源头的脚步从未停歇。
梅子淘源将寻求优质农产品的消费者和坚持绿色种植的农人聚集在自己的平台上,以预售或定制的模式满足彼此需求。截至目前,梅子淘源已有103个买手、14个员工、569个农人、183个小班长、10个吃货群、4000个吃货,上线了芒果、蜂蜜、大米等20多种产品。
“值得喜悦的是,一年来,用户在改变、土地和生产方式在改变、淘源在改变,期望在农业中的每一个角色能够通过淘源串联。”王梅在1周年生日会上分享道,梅子淘源做的是“信得过+吃得起”的好产品。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算得上好产品呢?梅子淘源联合创始人李璐经过一年来的摸索分析说:“好产品首先要安全,这也是我们淘源的宗旨,用户要信得过;二是好产品要有品质,有完整的体验,包括看得见的源头、生态化的种植过程、用心的包装、物流到位后的结果等等;三是好产品要有口碑,用户愿意推荐给别人的产品才是好产品,这对于主要活动于微信平台的梅子淘源来说,二次传播及多级传播的效果更为明显。”对于这些由梅子淘源亲自组织淘源同路人(有淘源心愿的非淘源团队人员)共同前往生产地找来的优质好产品,哪些用户是“铁粉”呢?李璐介绍,最主要的群体是年轻母亲,其次是中高端人群、老人,之后是白领、学生及其他群体。
梅子淘源在“信任”二字上下工夫,“农业众筹应该先解决信任问题,而信任的建立是逐渐产生的,所以要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意识。”李璐表示,现在的信息太多了,用户不知真假;信息又太少了,用户不知对错。如何让用户信任?梅子淘源一直在实践中求解,他总结为:极致品控是王道;检测是硬道理;拉近距离,让农人与用户对接,使整个生产过程透明化;淘源同路人以“旁观者”身份置身其中,能更有说服力地见证好产品的诞生。
遵循“项目调研—项目实测—买手淘—项目考察—产品检测—项目立项—淘源预售—协助发货—微访谈—售后反馈”的步骤,梅子淘源发动买手(产品发掘人)、农人、用户、淘源同路人全程参与。为了呈现深入原产地淘源全过程及加强互动,梅子淘源除了最初的微信订阅号“梅子淘源”发布众筹项目、微信服务号“淘源生活”服务用户外,还开发了便于用户购买的众筹平台以及用于品牌推广的官方网站。
自2014年中国农业众筹元年起步的梅子淘源,一年来不仅帮助消费者建立对农产品和农户的信任,更帮助农户验证市场信心、挖掘着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甚至在此期间,被梅子淘源影响而决定加大不打化肥农药、原生态种植面积的农户也大有人在。谈到未来,李璐表示,接下来梅子淘源会着手解决目前存在的成熟度不一致、运输完整性、包装不够精致、产品开发的速度还不够快等问题,继续在农业众筹领域创造价值——一个好产品(吃得起信得过的好产品)、一个好榜样(为身边农人树立的好榜样)、一个好声音(吃货改变中国土地的好声音)。
(沉 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