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都记得,小时候到了伏天放了暑假,老师除了布置暑假作业,还要布置“交麦子”的任务。
于是早上写作业,下午拾麦穗成了儿时暑假的作息时间。下午,太阳到了后山腰,小伙伴们三五一群就到麦地里拾麦穗。顺着寸把高的麦秆行,寻找农夫镰刀下被遗忘的麦穗。几个小朋友时而并排行走,时而弯腰拣拾,时而耍小聪明故意支开伙伴寻找“新大陆”。记得那时候手中的麦穗会呈花状握不住,大家会用长的麦秆打结成把。三四个小时过后就该回家了,也到朋友们比战果的时候了。“他五把、我三把……”为了追平对手,连回家路上拉麦车丢下的麦穗也不放过。
拾上一个半月,等麦穗聚集成一大堆,我们就会用胳膊粗的木棍将麦穗打碎,再用铁叉把麦秆抖走,剩下的就是麦粒和枝皮了,再赶上大风天气,用木锹侧风一扬,枝皮刮走了,麦粒就剩下了,这就是我们的最终劳动成果。在大人帮助下,我们会把地上的麦粒小心翼翼地装进布袋里过秤。如果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会在开学前临近几天冲刺。看着我晒得通红的肌肤,母亲会心疼地从自家的粮仓里挖出麦粒补齐,最后唠叨几句:“这下知道庄稼人的苦了吧,看你以后吃饭还敢浪费吗?”
我突然懂了,是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原来当年老师布置“交麦子”的任务,重点是培养我们“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的习惯。
而今,收麦子用的是全自动收割机,地里落下的麦穗几乎无人问津,儿时拾麦穗的场景可能不再有,可每当想起儿时拾麦穗的经历,心里会留有丝丝惋惜。
饭桌上被遗忘的粮食,一年可能有好几亿吨,能解决很多人的温饱问题;办公室里的废纸篓里,一年丢弃的纸片所消耗的木材连成线,可能要绕地球好几周,世人或许忘记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大家都耳熟能详,老少皆知,但是诗中的精髓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应该付诸我们每一天的行动中。勤俭节约、尊重劳动应该是我们永不遗忘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