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对世界变化是长河一瞬,对社会进步是过眼云烟,但对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来说,却是改革发展史上最难忘的记忆。2005年8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已整整十年。
这十年,是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得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机遇垂青、倾力扶持的十年;是没有现成发展模式可借鉴,不断自我变革、探索实践的十年;是顽强打拼、奋勇前进、破茧成蝶、崛起蜕变的十年;是改革力度最大、业务发展最快、经营效益最好、广大股东和员工得实惠最多的十年。
十年风雨路,一路奋进歌。十年来,该自治区联社勇于承担使命, 带领该区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经受了挑战与考验,亲历了付出与收获,见证了光荣与梦想。
描绘发展蓝图 共谱发展乐章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的成立,结束了过去旗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单兵作战的局面。统一规划走什么样的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成为最迫切、最首要的问题。2006年以来,该自治区联社先后制定了3个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引领全区农村信用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2005—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以年均22%、25%、27%、52%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7月末,该区农村信用社资产、存款、贷款、ATM、金牛卡发卡量均居内蒙古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资产总额达到3898亿元,是2005年的6.1倍;存款、贷款余额达到2900亿元、234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7.4倍和9.5倍;2015年前7个月实现利润17亿元,是2005年的8.5倍;ATM、金牛卡分别达到3093台、2439万张,10年累计实现收入1521亿元,累计上缴税金154亿元。
牢记历史使命 助推地方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成立以来,指导全区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服务“三农三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先后制定出台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施意见、信贷“1234”工程实施指导意见等,全面推进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牧民增收工程,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模式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最佳社会责任实践案例”。
不断推出信贷新产品和服务新模式,到2012年末,共研发7大系列43个信贷类产品,其中“草牧兴”系列贷款产品,被中国银行业协会评为服务小微企业与“三农”十佳特优金融产品。
积极支持民生工程,实施了青年能人兴业计划小额贷款、返乡务工妇女微贷款等项目;开办财政补贴农牧民资金“一卡通”,累计代理发放农牧业补贴资金1130多亿元;组织开展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扶持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配合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开展便民金融服务“春雷行动”,加大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和便民自助终端布设力度,努力打通城乡居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15年7月末,共建立助农金融服务点11379个,覆盖全区行政嘎查村的99%。
十年来,该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3789亿元,其中发放农牧业贷款8177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4654亿元,各类就业创业贷款291亿元,助学贷款1.8亿元。农村信用社用占全区金融机构14%的资金,提供了占全区金融市场90%的农牧户贷款、1/3的个私经济贷款、2/3的下岗再就业贷款、60%以上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实现了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构建信息网络 提升综合实力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成立前,该区农村信用社科技信息手段极为落后。面对与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日益扩大的差距,该自治区联社全面启动了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工程。2007年末,该区2310个网点成功上线,农村信用社核心业务系统成为内蒙古覆盖城乡最大的金融网络。
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完成后,该自治区联社加大财务管理、信贷管理等系统研发力度,使应用系统达到52个。此后相继推出“惠农一卡通”、“富民一卡通”、福农卡等特色银行卡品种,广泛布设自助设备,极大方便了农牧民。在全国农村信用社60年历程暨金融服务产品博览会上,“富民一卡通”荣获“最佳金融营销产品创新奖”。
目前,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三级四层的信息化网络架构,覆盖了全区12个盟市,一个联结城乡、汇通天下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信息系统,彻底结束了多年来农村信用社手工操作办理业务、单机运行的历史。
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人才兴社
短短十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发展势头令人刮目相看。事业的开拓,靠的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奉献、敢拼搏、敢打硬仗的队伍。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成立后,将班子调整和结构优化作为首要任务加以推进。2006年以来,共调整配备旗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管人员1436人,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高管人员20余名,使旗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优化。
该自治区联社指导该区农村信用社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十年来,公开招聘各类专业人才5000多人,选拔储备高校毕业生1500名;面向国内及海外高等院校招聘55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和1044名蒙汉双语柜员;招聘录用客服代表25人。
为提升员工整体素质,该自治区联社专门成立了培训教育中心,建设了培训教育基地,构建起上下统筹、分层分类的培训教育实施体系。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联社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11期,培训人员总计24.7万人次。
全面防控风险 保障健康发展
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联社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在机制建设、稽核审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构建起了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风险防控机制。
该自治区联社先后制定管理制度200多项,涵盖了业务经营等各个方面;累计下发200多期风险提示书和业务发展建议书,分析揭示或提示重大风险和关键风险点;成立了盟市稽查办事处,认真落实干部交流、亲属回避、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和离任审计制度,全面推行员工经济联保责任制,试行员工轻微违规积分和奖励积分管理,实施营业网点整体轮岗工作,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制约机制。
深化产权改革 激发内部活力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成立以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出台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实施领导干部包片负责制和加强组织协调工作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截至2015年7月末,该自治区共有农商行21家、农合行3家和统一法人社69家。
从2011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联社指导旗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科学确定股本总额和股权价格,合理设置股权结构,积极稳妥推进股权改造和产权改革工作。截至2015年7月末,该区农村信用社股金总额达到150亿元,是2005年的6.8倍,其中投资股占比99.9%。
加强党的建设 凝聚发展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成立以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党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到了实处。
该自治区联社完成了该区农村信用社党的组织关系垂直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等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到2015年7月末,全系统党员人数已由2005年的7863人增加到12011人;党组织数量由2005年的966个增加到245个。
此外,该自治区联社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文明规范服务工作,46个网点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服务窗口,在内蒙古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名列前茅。
管理寓于服务 搭建共赢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联社成立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将重管理向为基层提供优质服务转变,重点帮助旗县机构解决办不了、办不好、难以办的事情。
该自治区联社先后协调兑付16.27亿元专项票据,落实了6427万元中央财政保值储蓄补贴;协调自治区发改委、国土厅、建设厅、地税局,明确了抵债资产接收、处置过程中的费用减免问题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操作办法;协调财政厅设立了金融机具购置布放补贴专项资金,内蒙古自治区共有64家旗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补贴资金1580万元;协调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先后4次下发依法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相关文件等。
十年改革,十年跨越。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走出了一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改革、发展相得益彰的科学道路。如今的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人员机构最多、服务覆盖面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是名副其实的支持“三农三牧”金融主力军,助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