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外需不振使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企业承压。一方面,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外需不振拖累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另一方面,近几年人民币持续升值是我国出口贸易形势恶化的又一诱因。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纺织品出口624.2亿美元,同比下降1.5%,出口形势不乐观。
然而,近日人民币连续贬值给困境中的国内纺织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直接增加出口利润空间,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土棉制品国际竞争力,提振行业出口信心,被视为棉纺织行业回暖的一个信号。同时,国内市场人民币贬值亦对我国进口的棉纺织品定价造成一定冲击,或将缩小国产棉纺织品与进口棉纺织品的价差。
“人民币贬值可能给纺织行业带来明显提振。”河南一家纺织企业负责说,如果人民币贬值能把出口市场带起来的话,后期下游需求可能会较好。如果带不起来,感觉棉花价格还是很难上涨。他分析,之前国内外低支纱价差较大,但是人民币相对贬值后,这个价差就会被压缩,外纱对国产纱的冲击也会相应减弱。就河南地区而言,虽然今年上半年纺织企业情况有些好转,但是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满负荷开工。有纺织企业向记者反映,7月中旬后,下游客户走货困难,回款率低,只有紧密纺40支纱特别好销售。但是进入8月,很多厂家开始生产这类产品,销售情况也不行了。据了解,之前国内低支纱受价格低廉的外纱冲击很大,而高支纱的市场情况还比较好,很多企业便一拥而上生产高支纱,跟风现象严重。
河南漯河一家企业负责人说,一些企业认为高支纱就代表着高价,不考虑自己的设备情况就贸然改产高支纱。“本来用来生产低支纱的设备强行生产高支纱,纺出来纱线高支低质,质量跟不上导致产品销售不出,最终得不偿失。”该负责人表示。
从中长期来看,导致纺织制造业2010年以来周期性向下运行的高成本因素,有望于2015年开始反转。2010年以来,棉纺织企业面临不断攀升的高成本困境,国内成本(劳动力、环保、原材料等)的持续攀升导致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随着人力成本开始自然增长、环保成本见顶、主要原材料棉花价格下降以及出口退税率提高、人民币贬值,纺织企业有望在2015年迎来困境反转,提升国际竞争力。
(汇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