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一个愿望,实现后甚为欣慰。
紫阳传来“老茶树”的消息
甲午年深秋一天,陕西紫阳县郁禧茶园老板李龙虎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们在县上老茶园里,发现了老茶树,据当地老乡讲,已经超过了百年,现要被外地茶商来认定,希望我前去考察论证……这通电话就像一杯紫阳老陕青茶浸润着我焦渴的心田,我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这次探访老茶树,与我同行的还有四川茶商石海波,当地向导张鹏,李龙虎为后勤保障员。那日早晨秋雨刚过,山坡土质比较松软,羊肠小道泥泞难行,但这些并未挡住我们前行的脚步。
奔向三和寨的急行军
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我们终于到达了红椿镇尚坝村三和寨的原始大森林里。他们说:“茶园就被包围在这大片的丛林里,野生大茶树就隐藏在其中。”
映入眼帘的是荆棘丛生,无路可走,只靠判断在寻找目标。别人的感受我不知,但此时此刻的我,早已满头大汗,鞋和裤腿都被露珠打湿。脚疼腿软,气喘吁吁,体力难撑。但这些丝毫没有减弱我的自信心和高昂的情绪,还是要紧跟他们爬上溜下,任凭树枝梢头划破我的手脸。
不爬高山,难显平原;不见茶树,难断嘉木。站在海拔千米的山峰上,我才真正知道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道理,人们要喝的成品茶确实来之不易。对于紫阳茶,我们会更加相信了。
终于见到百年老茶树
功夫不负苦心人!转过一座山,下到山腰间的岩石上,他们三人左转右看,分别挥手指向那郁郁葱葱的一片茶园,告诉我老茶树就在这里头。
溜下陡坡去看,第一株茶树,直径约粗5—6公分,根子扎在一块石坎上,而且有多个大小不一的茶树缠绕在一起,高低不一,叶子墨绿墨绿的,这也证实了陆羽《茶经》中说茶树“上者生烂石”。第二株,一根多枝头,朝山势挺拔而猛长,茶树约高4—6米,根茎部约8—10公分,我们几人先后攀附到树股杈上,照相留影,兴奋极了。我手抓着这清凉光滑的茶树干,真正才感觉到了人在草木中的心境和体会。第三株茶树约在10米远外,老远看见它苍翠欲滴,并不亚于这两株。但它邻近悬崖,旺盛的草木挡住了去路,又不敢冒险前往,只好俯视判定,八九不离十。而这里5000亩大野山,约有上千亩茶园,有的是野生的,有的是解放后建园栽植的,随后又多少年来无人管护采摘,任其生长,而被撂荒,多可惜。
重现在我们眼前,这良好的生态环境,印证了陆羽《茶经》中所说:“植而罕茂……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由此考证推断:这就是紫阳县百年老茶树的代表,确为幸事。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听知情人讲过去的故事
下山之后,临近黄昏。在路过县上盘龙茶厂时,我们下车稍作休息,喝杯茶去。真是无巧不成书,会议室里头,正坐着县人大主任张教志,县总工会主席李龙安以及茶人梅紫青、程良斌、孙洪军等人,他们都是紫阳茶业领导者和权威人士,我迫不及待地将今天的收获给他们进行了讲述,还一一查验了我拍摄的图片,异口同声说:“这在紫阳就是新发现,美得很啦!”
而这时,年已86岁的老茶人余盛友还说:“红椿区这一带是县上老茶区,老茶树多得很!1954年因这个区年产50万斤茶叶,国家还奖给区上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可那时我们公路还未修通呢!我当年担任过农村合作社高级社主任,带上紫阳毛尖茶随同贺龙元帅到过朝鲜,曾用茶慰问过志愿军将士哩!”这个并不被众人知晓的历史,今天说起来让人倍感亲切。
没过几天,李龙虎又给我报讯,在尚坝村的山林中,又发现了三株古茶树。是啊,在盛世兴茶的年代里,山野巅峰上的老茶树是锁不住的,也耐不住寂寞了,这都是有生命的精灵啊,它们悄然无声地在春风里生长,历经四季,奉献着清香,却从来不争取春色。那么作为一个茶人呢?我长久思索着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