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郭西学: 改革路上的笃行者

□ 本报记者 张成

郭西学(右)到所属企业陇县汇丰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检查指导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建设情况。
郭西学(中)随赵强副县长到河北省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参观考察核桃乳生产线时,分发陇县招商引资宣传资料。

    郭西学,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他3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社。从供销合作社职工、公司经理到供销合作社副主任、主任,他兢兢业业地为供销战线奉献青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挥洒汗水。

    见到郭西学时,他正在忙着为一家社有企业协调土地问题。在等待的短短15分钟内,他连续打了多个电话,包括政府、村委、企业、工商局、税务局等。他告诉记者,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供销合作社的企业只有转变经营方式、改变经营理念,才能生存下去。这是郭西学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

    锐意改革 

    奠定企业新基石

    郭西学在陇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多年。1998年,他担任副主任,分管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当时,陇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债务沉重、矛盾突出、困难重重,各类纠纷不断,是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面对这种情况,郭西学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拥有基层一线实战经验的他心里非常明白,要想克服困难,使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摆脱困境,关键在于推进社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于是,他开始全方位摸底调查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企业。白天,他走访接触干部职工,认真倾听职工的心声和建议;晚上,他挑灯夜读企业资料,详细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短时期内,郭西学全面了解了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社有企业的状况,为推进陇县系统社有企业“双置换”改革奠定了基础。

    企业改革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当时,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资不抵债达1200多万元,18家企业中有一半没有实行“三置换一保障”。有的企业歇业多年,百废待兴;有的企业刚刚起步,任重道远。面对这种艰难的情况,郭西学严格按照《公有资产处置办法》运作,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因企施改,注重实效”的思路,通过资产变现、清理债权、争取扶持等多项措施,先后筹措资金1390万元,缓解了企业改制成本严重不足的困难,有效推进了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到2011年底,所属企业全部完成了改制任务,转换了经营机制,提前实现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改革工作目标。2014年,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被陕西省社确定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立足“三农”  

    布局发展新网络

    郭西学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深知供销合作社的根在农村,优势也在农村。他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农服务的宗旨可不能丢了,我们总要为农民兄弟做点实事才行”。近年来,他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引导供销合作社系统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想法设法为农村工作寻求发展之路。

    “陇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拥有核桃、果品、中药材、蚕桑、蜂蜜等众多的优质农产品。这些都是陇县发展的本钱,必须要好好利用。”郭西学立足陇县40万亩核桃产业,组织编写了《陇县核桃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核桃,提高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他亲自动手设计商标图案,注册了“陇州”牌核桃、苹果、水梨等。自从陇县核桃有了自己的“金装”后,就从以前不值钱的“铁疙瘩”变成了现在摇钱的“金果果”。2011年陇县核桃产量达到8500吨,产值超过1亿元。此外,他先后深入八渡、东风、李家河等乡镇发展蚕桑产业,使桑树的种植面积从760多亩扩大到1万亩。他还带领职工和群众种植中药材,实现了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

    长期与农民打交道,郭西学知道单个农民的力量薄弱而有限。因此,他多次组织力量,分片下乡指导各基层社与农户联合组建新的合作经济组织。经过他的努力,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先后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组建行业协会11个、创建合作社15个。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58个,发展会员13498名,年经营额1.2亿元,助农增收4000万元。县蚕桑专业合作社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命名为“全国示范专业合作社”,市干杂果流通协会被陕西省供销合作社评为“先进农产品协会”。

    助农,但又不只是助农。在助农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郭西学指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诀窍。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在助农的同时他把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供销合作社谋发展的有效途径。他建设了3万亩苹果基地、4万亩辣椒基地、5万亩核桃基地等12个产业基地。此外,他还建成了东坡村千亩核桃标准化基地、梁甫村“草—畜—沼—果”苹果科技示范园、堡子身村千亩线辣椒科技示范园。其中,陇县核桃种植基地更是被列为国家优质核桃示范基地。同时,他努力培育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建成果品公司、药材公司、蚕桑公司等涉农龙头企业11个,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陇县的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业务在不断恢复和发展。目前,已经在乡镇发展工业品超市6个,营业面积8000平方米;建设“万村千乡”“新合作”农家店32个、农资连锁店99个、村级综合服务站82个;发展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网点99个,农资供销网点已覆盖全县。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举措拉近了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使供销合作社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

    招商引资  

    提升竞争新实力

    西部发展缺乏资金,招商引资是陇县县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郭西学发挥供销合作社自身网络优势和当地资源优势,打破地域、城乡、所有制和行业界限,带领供销合作社系统率先出台了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机关干部招商与企业职工招商、自身招商与委托招商“三个结合”的办法,围绕“农”字办企业、围绕服务办实业,实施最优惠的政策招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安商、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富商,开辟了供销合作社新的发展空间。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郭西学身先士卒,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广泛推介、积极联系,终于使宝鸡冠森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冠森国际购物广场项目落户陇县。

    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到陇县。5、6月份,陇县余震不断,当时正是冠森国际购物广场的施工期。郭西学不顾危险,坚持出入工地现场,抓安全、抓生产,终日守在建设工地。期间,他的母亲病重住院,他也没顾上去看一次。当时来洽谈投资的客商感动地说:“冲着郭主任这人,我们也一定要来陇县投资。”终于,2009年9月陇县冠森国际购物广场竣工开业。这不仅为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增添了发展后劲,也为今后陇县长足发展探索出了新路。2010年,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又与宝鸡天地工贸公司签订了投资8700万元建设市场的合作意向,目前到位资金4000万元。

    在郭西学的影响和带动下,近几年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招商引进县外资金1.2亿元,先后创办了冠森等4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安置供销合作社系统下岗职工260多人,救活了一批处于生存边缘的企业,稳定了当地的局面。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在郭西学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了省市目标任务,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三农”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国供销总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县”“全市岗责考核先进县”,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他本人也获得了“优秀领导干部”“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等称号,并被评选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郭西学说对记者说,这些荣誉都已经是过去了,他的目标是以后。为了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壮大,为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他还要继续努力!

    凡人名言 

    1.供销合作社的根在农村,优势也在农村。因此,为农服务的宗旨可不能丢了,我们总要为农民兄弟做点实事才行。

    2.为了陇县“三农”的发展,为了陇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我要戒骄戒躁,一直努力做下去。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