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近年来根据互联网思维方式衍变而来的一个新名词,是未来各行业“互联网+”运用发展的一种趋势,那么农信社又该如何向“互联网+”的时代转型?
挑战是什么?
对现有客户的选择性更大。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客户进行分流以后,对客户的个人素质要求将会更高。以小额农户个人信用贷款为例,假如农户张三向信用社申请贷款,按照传统模式将会由本人到信用社线下发起申请,再由客户经理具体调查经办。通过“互联网+”平台,客户只要在手机APP客户端发起贷款申请,系统接受数据以后进行分析,按照要求提交,审核人员就能对贷款信息提出判断意见,或者直接自动做出判断结果。那么对于现有客户的个人素质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不会线上操作的客户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就此选择性地放弃客户,不利于发展普惠金融的初衷,但是客户又无法适应现有的业务操作方法。这就要对业务的设计做一下反思,如果科技的提高客户无法适应,反而更加不利于业务的开展,那么这将是一项失败的业务。
对后台运行系统要求更高。农信社和其他国有大银行相比,各项系统起步要晚一些,“互联网+”时代就是要将现有的一些业务放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服务水平,那么将会对现有的运行后台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银行系统对安全有更高要求的特殊性,如何安全地对接新的服务环境和更加复杂的客户群体又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对科技依赖更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革新,网络信息的更新越来越快,物理网点的功能性逐步减弱,线上操作功能将会逐步加强,科技将会是这些操作的最有力的保障。普惠金融的实现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推动业务的发展。
风险把控更难。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是对风险防控的一大挑战,将大量的业务从前台交易迁移到线上交易,由于交易的很多不确定性和隐蔽性,监管难度会不断加大,对于农信社现有风险防控将是巨大挑战,创新的前提是风险可控,为了保持信用社经营的可持续性,如何将风险防范于未然,又不影响业务发展,值得深思。
建议是什么?
从业人员要具备提高“互联网+”的思维。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要理性看待和正确的对待,作为银行从业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加大科技平台的搭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互联网+”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多方共同搭建信息资源这样一个平台,科学技术成为支撑“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力量。目前农信社的技术相对落后,如何在发展中后发赶超?手机银行客户端,网上银行一代支付U盾等,这些机具的使用都使电子替代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目前这些机具在农信社的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不够成熟,客户了解得不多。农信社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对这些机具功能进行不断完善,需要加大科技平台的搭建,实现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
合理转变网点职能实现普惠金融。目前网点的主要功能是办理存取款业务和贷款业务,物理网点的存在感和依赖性强,要实现普惠金融就要逐步转变网点职能,实现O2O的营销模式,将线下交易转移到线上,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