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8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东乳山市社:整合地域品牌 推动 “乳山大姜”扬帆“出海”

□ 本报记者 张 蕾

当地姜农展示“乳山大姜”。
“乳山大姜”参加烟台果蔬博览会。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乳山大姜以其特有的“姜体肥胖、皮薄块大、色泽黄亮、筋少肉脆、姜味浓郁、粗纤维含量低”等特点,成为盘中佳品,口中灵药。2010年,“乳山大姜”国家地理商标由山东省乳山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注册成功,成为乳山乃至威海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品牌创建后,乳山市社带领市大姜生产技术协会,与众多姜农一起,通过参加各种展销活动,与国内外众多种姜规范区进行交流,练内功增实力,创品牌增名气。目前,“乳山大姜”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达到13.44亿元人民币,大姜畅销北京、上海、广州以及美国、欧洲、中东、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立足资源

    做强优势产业

    乳山市大姜种植历史悠久,但过去多为零星种植,不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期,全市大姜种植发展加快。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总产量达3亿公斤,2014年全市大姜实现总收入21.4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胶东大姜第一镇”。作为全市服务“三农”的重要阵地,乳山市社一直为服务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出谋划策。2004年,乳山市社在对全市大姜产业全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经积极沟通协商,将大姜研究会转到供销社管理,并更名为大姜生产技术协会,对各种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为做大做强大姜产业,协会建立示范基地,组织引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在注重发挥当地土专家作用的同时,与大专院校、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推广中心加强联系协作,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并邀请烟台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专家定期前来指导,传授技术。此外,还结合乳山气候及土壤特点,研制推广了配方肥,使大姜增产幅度达15%。总社科技推广中心在乳山设立了大姜示范基地,将“线虫病”、“姜瘟病”、“零农残”、“浸种直播”等作为课题进行试验。在各级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协会承担的“国家万亩出口大姜示范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每年直接带动产业增收3亿元。

    牵头合作社

    拉伸产业链条

    在纳入供销合作社管理之前,大姜生产技术协会面临技术力量不足、与农民联系不紧密、与市场对接脱节等问题,服务产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纳入供销社管理之后,在乳山市社的指导下,协会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与农民紧密结合,先后领办了乳山日晟和环宇两处大姜专业合作社,这也是乳山市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专业合作社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建立起以协会为龙头、合作社为纽带、社员为骨干的“协会+合作社+基地+社员”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发展格局。农时季节,协会在电视台、电台、报纸上开设大姜生产技术讲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姜农进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合作社则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按市场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包销社员产品、解决姜农后顾之忧,协会与姜农的联系也由松散型转为紧密型。在上级供销社的积极协助下,乳山日晟大姜专业合作社与山东家家悦超市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在搭建平台、“农超对接”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培育品牌

    勇闯国内外市场

    过去,乳山大姜虽然品质上不输其他同类产品,但一直存在着规模小、品牌不响、卖不出好价钱的问题,如何打响“乳山大姜”品牌、打造产业优势,进而提升效益优势,是乳山大姜产业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为此,乳山市社带领大姜生产技术协会,不断完善自身,培育品牌,并借品牌化加快其“出海”步伐。

    市社依托专业合作社,从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做起,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使“乳山大姜”品质逐年提升,先后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A级”认证。2008年,又开始着手地理标志商标申请认证,经过两年的努力,成功注册“乳山大姜”地理标志商标,成为走向市场、提高身价的金字招牌。2014年,“乳山大姜”被乳山市政府评选为“乳山三宝”,进一步打开品牌知名度。为使“乳山大姜”真正能走出去,获得更多认可,市社与协会积极组织各成员单位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展会交流活动,不遗余力推介“乳山大姜”。

    特别是近年来,乳山市社带领大姜协会,对乳山大姜从晒选姜种、火炕催芽、有机粪做底肥、人工除虫、滴灌净水等各个环节都实施了精细管理。同时,乳山市创新的“食安乳山”管理机制、农药化肥进货审批备案制、坚持农业化学投入品直供配送和源头追溯这些作法也保障了大姜的良好品质,使乳山大姜单产平均在万斤以上。全市成立大姜专业合作社20个、深加工出口企业4个,所生产的水晶蜜姜、糖水姜、盐水姜、寿司姜等产品,全部出口欧美、中东市场,年出口量2万多吨。大姜种植区域发展到14个镇220个村,形成了具有乳山特色的多个“大姜种植专业村”。

    “下一步,我市将利用‘乳山大姜’这个品牌价值的提升,努力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通过参加各种知名展会、在全国重点省市设立大姜销售点等途径,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抢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加大出口外销宣传力度,依托大姜出口企业,把‘乳山大姜’国家地理商标、绿色认证标识分别添加在企业的出口销售外包装箱、国内销售成品箱上,通过这两条销售渠道,宣传乳山大姜,把‘乳山大姜’品牌叫得更香、更响。”乳山市供销社大姜协会滕旭光介绍。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