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邱 爽)8月5日至7日,2015北京国际农业·农产品展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北京市供销合作社以“现代农业4.0”为主题亮相,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浏览。
在展会现场记者了解到,“现代农业4.0”的概念是北京市社为适应调整后的北京市土地规划而推出的一类推广项目,具体指采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荷兰种植技术,并结合大数据分析,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及软件通过数据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使农业生产更具有“智慧”,从而生产出安全、高效、健康、绿色的农产品。
“市社打造的‘现代农业4.0’,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首都市民新鲜菜篮子的核心诉求解决在本地。”北京市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高守良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仅果蔬一类的腐损率就在 20%-30%之间,每年损失总额高达1000亿元以上。“腐损率30%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从田间地头摘下来100棵白菜,有30棵都烂在了地里和路上。如果我们能将新鲜果蔬种植解决在本地,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蔬菜也更新鲜,更从根本上杜绝了市场上为实现长途保鲜而采用的化学手段,品质更安全,老百姓也更放心!”
据介绍,为保证首都全年蔬菜的持续稳定供应,北京市社首先从荷兰引进技术,利用超能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由于玻璃温室大棚能实现散光照射,蔬菜可以均匀受到阳光照射而实现均衡产量,再加上大棚内部的微环境固定,不受外界天气影响,全年都可以实现无障碍持续生产;其次,为保证生产者对大棚内温度、湿度、空气浓度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保证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追溯,该项目需要承建方对海量数据具备快速处理能力,而北京市社目前正在推进的100亿建设布局大数据中心的投资计划,能够为此提供有利支持;再次,为积极引导农民学习使用此项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让农民在保有土地的基础上同时成为产业化工人,北京市社所属的金融集团推出了“融资租赁、合作金融”的新型推广方式,即由北京市社实行先期资金垫付进行建设,农民负担少量租金可享受成套产业服务,到一定年限农民即享有全套设备所有权,期间所有产品由北京市社保价收购。
据了解,“现代农业4.0”试点工程已经在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启动,一期建设面积10万平米,二期规划面积20万平米,首批成果将于今年年底前问世,建成之后将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实现工厂化生产、具备可复制推广特征的生鲜蔬菜生产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