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践行普惠金融精神的样本,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经验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推广。最近10年,在中国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的是我国支农支小的金融主力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经济金融新常态下,“中国特色普惠金融”道路应该怎样走?这个问题成为8月5日“广东普惠金融论坛”上各省级农信联社高管热烈讨论的主题。
“便利、低价、平等,是中国特色普惠金融的主要特点。”本次论坛主办方、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周高雄这样认为。他还指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与他国实践的差别在于同时实现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进步意义,就政治意义来讲,是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发展普惠金融号召的具体行动,有利于促进政治民主、机会公平;从经济意义上来讲,是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从社会进步意义上来说,有利于培育新农民、支持万众创业,促进充分就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普惠金融理论创新再出发,就是要以互联网思维深化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以金融本质论思维强化宗旨意识。”周高雄认为,中国农村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农合机构要以客户至上、开放包容、普惠民主的互联网思维方式,积极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挖掘金融服务需求,有效管理金融风险,不断提升服务弱势群体、薄弱环节的能力和水平。
周高雄关于普惠金融中国特色的认识也引起了各省级联社高管的共鸣。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陈鹏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深刻影响着金融运行的方式和生态环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将社区银行的转型方向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合,“打造一个线下网点服务优良、线上功能丰富便捷的精品零售银行,构建一个能够主导县域和农村市场的O2O(线上到线下)的立体化金融服务网络,真正将金融服务普及千家万户,融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正全力打造农民家门口的‘微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韦家千介绍,广西农信社将3万多台“桂盛通”自助机具的服务融入“互联网+”概念,不断根据农民需求丰富金融服务内容,并通过农村金融课堂向农户宣传培训金融、理财知识,实现机构网、电子网和人员网的普惠服务网络化,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王建成介绍说,该省农信社已初步形成“物理网点+自助设备+农村金融服务站+网络金融”四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5年来,累计为当地农民节省费用开支13.8亿元。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介绍辖下琼中农信社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情况后说,在践行普惠金融活动中,农信社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张志军认为,农信社、农商行在践行普惠金融中的角色担当无可替代,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
在当天的“广东普惠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杨骏、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王松奇、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刘锡良等3位金融专家围绕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与变革、人才培养等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广东省政府金融办、省委农办、省农业厅、中国银行业协会农合委、驻粤银行业监管部门、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全国各省级农信联社主要负责人以及媒体代表约300人参加了论坛,共话普惠金融,共谋创新发展。
相关新闻
广东省联社成立十周年
带领广东农信发展成为两万亿元大行
本报讯 8月5日恰逢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十周年。十年来,广东农信通过设立60多家早市银行和夜市银行、3000多个助农取款服务点、400多家村级金融服务站、100多家“三农贷款”专营中心和“小企业贷款”专营中心、推出了近200个“金摇篮”信贷和理财产品等方式,让“三农”和小微企业享受到了“低价”和“便利”的金融服务。
据悉,截至2015年6月末,广东农信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5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0266亿元,存贷款规模位居全国农信系统前列,是广东省内存贷款规模最大、营业网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服务面最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