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733—804),字鸿渐,号竟陵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用毕生精力编著世界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伟大的茶叶科学家,被誉为“茶仙”、“茶神”。《茶经》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七之事》中引《永嘉图经》云:"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对此句引文的理解,人言各殊。已故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椽在认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产地。也有学者认为,“东”应是“西”之误,疑为安吉白茶的记载。已故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指出:“永嘉县境内的雁荡山,很早以前就以产茶闻名,白茶山是否就是出产白色明茶的雁荡山,有待考证。”
后有人对“白茶山”做深入研究,很有见解:一、历史上的永嘉县仅存于隋朝589年至607年的十八年间,现为温州乐清。《永嘉图经》是一部地方志, 今已失传。乐清古时就有县东、县西的说法,但并不是正东或正西,而是指县城东北方向。二、隋唐时期距离以驿路定,一驿站约三十里,三百里现约为135公里,雁荡山正好位于县东约十驿站的路程。三、《雁山志》载:“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白茶山应为出产白色明茶的雁荡山。
我的观点是:第一,《永嘉图经》这部地方志,以记载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物人情为主,内容与隋唐时期隶属福州长溪县管辖的福鼎、隶属湖州管辖的安吉无关,“白茶山”在当时的浙江省永嘉县辖区内无疑。
第二,我国将茶叶划分为六大类的方法,始于陈椽先生提出的按制法和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至今不过几十年。所以古人所说的白茶是指白化变异的茶树品种,绝非晾晒萎凋的白茶工艺。
第三,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可以作为温州乐清产茶的历史记载,可以作为境内发现白化品种茶树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