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梦催人奋进 供销情凝聚人心
“五代会”以来改革发展成就综述之十·试点评估报告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报告·山东省供销合作社

对准农民需求 构建为农协同服务体系

    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开展以来,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供销合作总社在山东等4省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复函和全国总社批复实施方案的要求,特别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为指导,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构建全方位协同服务机制,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成效篇

工作稳步推进 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积极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截至一季度,全省已领办农民合作社10048个。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建设,共组建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470个(在工商部门注册为合作社法人,与基层供销合作社“两社合一、融合发展”),组建县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38个,潍坊、临沂2市成立了市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市级、县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均在编制部门登记事业法人,与供销合作社“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二是着力扩大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乡村覆盖面。继2013年实现县级全覆盖后,2014年通过壮大基层组织、延伸经营网络和提供有效服务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涉农乡镇基层组织全覆盖,基层社为农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施“新型农民社员素质提升工程”,已累计培训社员、职业农民59万人次。三是加快联合社治理机制创新和职能转变。按照构建以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双线运营机制要求,探索提出“3控3*6+1”的模式,并在全省推广,初步形成了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新体系。按照市场化思维,制定内设机构调整方案,经省编委同意批复后已调整到位,进一步优化了省社机关职能配置。省供销合作社机关新设立发展规划处、合作金融处,将原企业运营处、审计处合并为资本运营处,人事教育处、经济发展处分别更名为人力资源处、现代流通处。各市、县联合社机关正在参照省社职能进行调整,潍坊、临沂等市机构调整方案已经当地编委同意,正在抓紧组织实施。四是创新社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省供销合作社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山东供销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并按照中发11号文件精神,征得省委组织部同意,安排1名副厅级干部兼任山东供销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积极推动各层级社有企业间的产权、资本和业务联结,省供销合作社与淄博众得利集团公司等4家系统内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了山东供销农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飞防植保服务,去年完成飞防作业105万亩;今年正在组织实施飞防服务,面积不断扩大。

    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实现重大突破。牢固树立“控”地谋变的理念,打造“农民外出打工,供销合作社给农民打工”服务品牌,以服务适度规模的众多市场经营主体为主攻方向,以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为重中之重,以增产节支提效为根本目的,着力打造“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全面实施2000万亩土地托管5年规划。一是加大土地托管力度。探索推行了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推进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的路子,在对大田粮食作物开展“保姆式”、“菜单式”托管服务的同时,省社组织对18种经济作物农户自己种植与土地托管规模化服务效益进行了案例分析,指导系统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开展托管服务。2014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托管土地826万亩,其中全托管132万亩。潍坊、临沂、济宁、德州土地托管面积分别超过100万亩,30多个县面积分别达10万亩以上。今年一季度,全省托管土地628万亩,其中全托管101万亩。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省社与总社直属科研院所、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广良种良法、粮食烘干、智能配肥、飞防作业等先进技术和机械,粮食作物亩均增产14.7%、节支提效400~800元,经济作物可达千元以上。2014年完成测土面积530万亩、智能配肥205万亩、飞防作业152万亩,日烘干能力达到5535吨;今年一季度,完成测土面积286万亩、智能配肥144万亩、飞防作业46万亩,日烘干能力达到6717吨。安丘市供销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联合建设教科研中心,采取土地熏蒸的办法改良土壤,每亩节省费用500元,农药使用量减少50%,产量提高2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农作物重茬难题,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着力抓好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以县农资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组建农业服务公司,联合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实体性建设和运营为农服务中心,搭建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综合平台。为农服务中心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半径适宜、功能完备的原则,服务半径3公里左右、辐射面积3~5万亩,形成“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重点开展测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贮藏或冷藏加工、庄稼医院、农民培训等服务,设立涉农部门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一条龙”为农服务。目前,全省建成为农服务中心389处。省供销合作社正在搭建“96621,服务找供销”为农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四是加强联合合作。坚持开放办社,推动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与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产权联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美国国民、法国罗盖特、泰国正大、中粮等国内外大型粮油企业主动与供销合作社洽谈扩大合作事宜。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一是搭建山东供销为农服务信息综合平台。适度规模的众多市场经营主体和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提供全渠道服务相结合,是山东供销流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省供销合作社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项目组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了以信息化整合系统网络资源,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并通过了评审。由省供销合作社牵头,部分市县商贸流通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山东供销综合服务平台有限公司,为打造全省“一张网”迈出重要一步。二是大力实施“新网工程”。全省已发展日用品、农资、农产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连锁企业451家,商贸中心184家,建设配送中心1065个,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96个、庄稼医院4238家、放心农资店1.2万个,连锁经营网点10万个,村级综合服务站(中心)55565家。枣庄市供销合作社贵诚集团在全省率先形成全市“一张网”,临沂市供销合作社入股河东盛业超市公司并联合所属其他县区供销合作社打造了信息共享、联合采购的市级龙头。三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省供销合作社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传统产业和经营网络优势,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整合系统和社会资源,加快企业和基层经营服务网点信息化改造,搭建全省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构建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体系。截至4月份,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已建设电商平台39个,实施政府扶持的电商项目11个,开设电商网店442个,实现销售额16.2亿元。鲁供农产品、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山亭特色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新泰新供生活网等多家公司电商平台初具规模。目前,省供销合作社已与京东集团达成合作协议,拟于下半年与总社电商平台对接,逐步实现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网上供销社”。四是推动农资行业转型升级。以土地托管服务为依托,促进农资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积极参与“食安山东”品牌引领行动,全面实施“放心农资工程”和“精准施肥用药工程”,为解决农产品安全提供一揽子服务方案。积极承接高毒农药特许经营职能,目前潍坊、临沂、青岛等4个市和11个县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由供销合作社负责高毒农药的政府储备和经营任务。 

    农村合作金融规范发展。一是稳步开展信用互助业务。按照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引导规范农民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互助业务。按照国务院批复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专项试点办法,重点在确定的10个农村合作金融专项试点县市区推进实施。目前,全省规范开展信用互助业务的合作社达到217家,互助资金规模达9.6亿元,其中,10个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专项试点县市区有89家,资金规模3.4亿元。二是整顿规范农村合作金融秩序。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规定,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和调度,连续下发5个文件,就农民合作社开办信用互助业务进行整顿、规范,对只服务未参股的300多家开办资金互助业务的合作社进行了清理。三是组建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省财金投资公司与供销系统75家优秀企业,共同组建了总股本2.76亿元的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并与中国农业银行山东分行、中国银行山东分行、交通银行山东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升了供销合作社对农民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的融资服务能力。

    协同服务机制全面构建。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构建社农结合、社社合作、社村共建等多层次全方位协同服务机制。一是推进“社农结合”。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抓住用好农口行政部门的资源力量,以农业服务规模化为导向,推进农业服务向协作化、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纵深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共同体”。目前,省供销合作社正在与省农业厅协商,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见》,整合农业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的资源力量共同推进农业规模化服务;与省科技厅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与省农科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泰安、枣庄等12个市和一半以上的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与农业、水利等部门联合出台文件;临沂从2015年开始,将更多的农田水利工程交由供销合作社管理、维护、运营。二是推进“社社合作”。以供销合作社为载体,通过供销合作社领办、产权联结和提供服务,构建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市场经营主体紧密合作的机制。目前,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服务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已达2.68万个,受惠农民200万人。三是推进“社村共建”。 “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写入省委省政府文件,并成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各地供销合作社坚持“四个共建”(共建农民合作社、商品基地、发展项目、干部队伍),做到“四个结合”(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各级下派“第一书记”、与扶贫工作结合),形成了供销合作社、村“两委”、合作社、信用互助组织“四位一体”合作机制。目前,全省17市和108个县市区党委或组织部下发文件,1489个基层社和社属企业与6265个村结成共建对子,实施共建项目10268个,干部交叉任职1141人,为共建村农民增收10.8亿元、村集体增收1.8亿元,基层社和企业实现盈利9809万元。

    全省供销系统在服务“三农”、深化改革过程中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今年1~4月,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收入1243亿元、利润1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17.9%。中农办《农村要情》,新华社《内参清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观察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对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做法进行了宣传报导。

经验篇

主动探索 适应“三农”发展新形势

    一是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推进综合改革试点过程中,始终按照为农、务农、姓农的要求,把服务“三农”作为根本任务,把提升服务能力作为衡量改革试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省供销合作社重视顶层设计,邀请国务院研究中心对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研究,率先明晰了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指导意见;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项目组开展调研,形成了以信息化整合系统网络资源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积极配合省政府开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专项调研,参与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情况调研报告和相关政策的起草工作。探索从社农结合、社社合作、社村共建三个层次构建为农服务协同机制,成为深化改革“助推器”; 加快推进土地托管,研究制定土地托管2000万亩5年规划;借鉴“六次产业化”理论,推动供销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产权联结、深度合作,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服务规模化新天地;围绕打造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新体系,探索出“3控3*6+1”的新模式;坚持“推广”与 “探索”齐头并进,以问题为导向,善于敲开核桃,加大创新探索力度,加快成功经验面上推广。这些探索实践始终围绕兴农强社这一主线展开,保证了改革试点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是加大政策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主要领导多次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提出要求;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去年省财政专项资金达1.6亿元,比前年翻了一番,今年在省财政专项资金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又为省供销合作社注资5000万元,扩大融资担保资本金。去年山东省级考核事项由246项大幅度压减至26项,“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作为6项考核市直部门事项之一被保留下来。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写入今年省委1号文件,并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央11号文件出台后,省委农工办牵头,成立由省委政研室、农工办和省供销合作社组成的实施意见起草小组,负责起草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1号文件的实施方案,目前,文件初稿已形成,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各综合改革试点市、县党委政府都成立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制定了相应扶持政策,特别是财政专项资金规模有了较大幅度增加,绝大多数县(市、区)翻了一番多。临沂市、潍坊市分别新增财政资金1750万元、1000万元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枣庄市建立了涉农资金整合协商机制;巨野县、郓城县政府与乡镇办事处签订目标责任书;多地党委政府将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纳入为民要办的实事之中,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三是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制度化设计作引领、项目化实施作保证的思路,省供销合作社策划实施了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服务规模化、农村现代流通、农村合作金融、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5项“创新工程”和新型农民社员素质1项“提升工程”。各试点市、县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推进6项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相应的配档表,为完成改革任务提供了有力抓手。下一步,省供销合作社将按照中央11号文件和总社指导意见的要求,在6项创新提升工程的基础上,增加联合社治理机制创新工程和社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工程,将深化综合改革的各项任务项目化、具体化,做到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四是强化督促指导,狠抓工作落实。省供销合作社年初确定了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4个1000万亩”的目标任务(土地托管1000~1300万亩,测土配方1000万亩,智能配肥1000万亩,飞防服务1000万亩),以及农村现代流通、合作金融等重点工作的具体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市供销合作社,严格督导考核。在已确定6市18县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在其他非试点市选择了21个县(市、区)作为省供销合作社重点联系县,使各市都参与到综合改革试点中来,并鼓励先行先试,引领面上整体推进。参照总社做法,对各综合改革试点市、县,每半年对其综合改革试点成效进行评估,延期三个月对各重点联系县综合改革成效进行评估,今年1月份和4月份分别对试点市、县和重点联系县进行了半年评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将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集中投向重点工程,并向试点市、县和重点联系县倾斜,省供销合作社对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专门制定了奖补政策,调动了各市、县推进改革的积极性。

建议篇

寻求支持 攻坚克难

    随着中央11号文件的出台,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进入了重大战略机遇期。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作为全国试点,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探索创出了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但在试点工作推进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资金短缺,有些供销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在建设为农服务中心、购置农机设备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难以满足农民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的服务需求。二是土地指标紧缺,经过探索,为农服务中心建设面积以服务面积的千分之一为宜,每建设一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半径适宜、功能完备的为农服务中心约需土地20~30亩。目前基层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的建设。

    为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试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国土部和农业部联合出台的文件(国土资发[2014]127号)对规模化粮食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最多不得超过10亩的规定,不能满足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半径适宜、功能完备的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的需要。建议总社协调扩大粮食生产配套设施用地面积,以满足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为农服务体系的需要。二是随着供销合作社职能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建议总社协调将供销合作社资金账号由财政部经建司转到农业司,以便于承接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好地用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三是今年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将全面铺开,建议总社进一步协调国家农开办,加大服务规模化专项资金支持山东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的力度。

    (总社合作指导部供稿)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