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的北京国际茶业展上,活跃着这样一群身穿印有“彩农茶”LOGO的白色体恤的茶人,他们没有华贵典雅的茶服装扮,却用一脸真诚质朴的笑容与平实近人的统一着装,留住了来往茶客的脚步。别具一格的他们让人忍不住品茶驻足,而他们的凝聚者—昆明古农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明让人想一探究竟其独到之处。品茶畅谈之余,记者带您走近王文明和他的古农茶业,揭秘普洱茶中这一匹黑马的突围之道。
持理性入市 让百姓喝得起
2004年,王文明走入布朗山,一脚踏入了茶行业。他远离普洱茶的疯狂炒作,深入到云南各个古茶山了解资源状况,寻找适合市场销售的茶叶产品。从最初的收料到品牌的建立,他仅用了3年时间,于2007年正式注册了昆明古农茶业有限公司。
在王文明的带领下,古农茶业在发展上坚持布局三大茶区的三大战场,打好三大战役。三大茶区指的是版纳、临沧、普洱,而三大战场的第一战场指的是一线知名山头、第二战场指的是二线较热山头、第三战场指的是三线潜在优质山头,古农茶业在三大茶区的三大战场建立了核心优质生产基地。三大战役则指的是版纳茶区的“抄底战役”,勐库茶区的“筑底战役”,马台茶区的“新底战役”。王文明表示,用三大茶区来构建古农茶业的战略发展纵深,针对三个不同战场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同时集中优势打响三大战役,发力品牌建设。
古农茶业最大核心竞争力在于“选料优、工艺精、全手工”的产品。王文明介绍,古农茶业不但从鲜叶初制延伸到成品精制,而且打造茶品后期陈化的精品工程,仓储中心的建立使得“从茶园到茶杯”的可控、溯源与安全成为现实。目前,古农茶业通过构建原料、加工与仓储三大平台成为生产成熟产品的企业,不同于绝大多数用半成品打天下的普洱茶企业。
王文明说,古农茶业较早做古树茶,最初就将目标消费者锁定市场大众,因此不但没有受到普洱茶市场洗牌的影响,反而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古农茶业的产品线开发是遵循消费者喝茶升级的路线,即入门茶、口粮茶、专业品鉴茶、发烧顶级享受茶来进行,并推出“彩农茶”品牌。古农茶业品牌战略核心是凝力打造产品品质,构建全产业链,发力渠道建设,带动口碑品牌,团结更多的“古农人”将品牌做大做强,实现“古农茶·友天下”的梦想。
辟市场蹊径 打造“云南岩茶”
面对普洱茶追求山头热、古树热的情形,古农茶业立足输出高品质的古树茶产品之际,以更加专业的眼光及长远的布局规划,将重点转为开辟还不是太热但更具价格洼地的优质区域茶品,寻找更具良好品质的潜力茶品,让企业可持续发展。
王文明多年考察发现,濒临澜沧江的马台、邦东有上万亩百年以上的古茶树,生长在花岗岩与厚土之中。岩石含有微量元素,经风吹日晒雨淋,变成了茶树可以吸收的物质,从而造就了“云南岩茶”鲜爽甘甜、花香馥郁的气韵。马台、邦东虽然古茶树资源丰富,但尚未被大范围挖掘,长期以来缺乏深度提炼与包装,没有打造成类似“武夷岩茶”那样独步天下的茶叶名片。古农茶业梳理当地茶资源,挖掘传统制茶工艺,提升当地制茶水平,提出了打造“云南岩茶”之战略构想,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云南岩茶”已经作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进驻马台。
古农茶业在2013年完成生产基地布局后,于2014年正式启动了品牌与市场渠道建设,联手云南省临沧市马台乡政府共同打造“云南岩茶之乡”,组建云南岩茶协会,推出“云南岩茶”这张全新名片。王文明认为,“云南岩茶”有助于云南茶产业摆脱片面追求热点茶山的概念,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市场弊端,而是根植于一乡一品,深入挖掘马台乡的自然与人文禀赋,让资源变成产品,并进一步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古农茶业也通过“云南岩茶”独辟市场,让这样性价比高的好茶走入寻常百姓家。
做好放心茶 全程手工不落地
王文明一边深入云南各大茶山寻找好茶,一边研习传统制茶工艺,并结合现代卫生要求进行技术改良,建立了从鲜叶至成品的核心生产制作技术——全程手工不落地。自2008年至今,他率领古农茶业在云南三大茶区建立了从鲜叶至成品的十多个全程手工不落地的初制茶厂和精制工厂。正是依靠这样极致的品质追求,古农茶业已在全国发展了三万多名会员。
谈起全程手工不落地的技术初衷,王文明告诉记者,茶农制茶经常把鲜叶随意堆放在地上并晒茶,人来人往容易使尘土飞扬落在茶叶上,而晒好的毛茶更是被茶农随意放在角落。王文明从消费者卫生饮茶的角度着想,摒除茶农制茶的不足,提出全程不落地的全手工制茶工艺要求,从鲜叶采摘、收鲜、晾鲜、炒茶、揉捻到晒干的全过程,都制定出一套专业严格的标准。
王文明介绍,全程手工不落地技术中用于摊晾鲜叶的簸箕是特意定制的,是由老百姓手工编制、经过改良的“网眼簸箕”,通风透气,便于鲜叶走水。因为技术要求全程不落地,装茶叶的簸箕放在架子上离地晾晒,茶叶容易及时干燥。王文明为解决茶叶生产加工的异味污染问题,建立的独立作坊远离公路和生活区,以确保做出的茶叶品质纯正且卫生洁净,让消费者喝到古农茶业的放心茶,也是让古农茶业真正以品质、以工艺、以诚信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