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对2015年春茶种植生产及市场价格情况的统计汇总已经出来。从汇总情况看,既有产业调整的进展,也有普通性的问题。茶周刊在第一时间刊登出来。希望帮助茶界把握大局,稳健发展。
今年全国春茶生产,虽然长江中下游茶区早春遭受两次低温影响,但由于气象预报准确,各地及时采取了防灾抗灾措施,使冻害较轻,除江苏略有减产外,其他省(区、市)均增产增收。
开采时间提早。去冬今春茶叶产区大部地区积温较高、雨量适中,早春气温回暖快,加之茶园管理措施到位,春茶大范围在3月初陆续开采,开采时间比去年提前了7-10天,比常年早3天左右,为拉长春茶采摘期、提高春茶产量提供了条件。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比去年提前开园10天以上,福建、浙江、安徽等东部地区提前7天左右。
春茶产量增加。据对18个产茶省(区、市)了解,预计今年春茶面积4252万亩,同比增加142万亩。干毛茶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达到104.5万吨,同比增加11.5万吨、增12.4%。其中,贵州增3.12万吨,福建增2万吨,四川增1.81万吨,云南增1.4万吨,陕西增0.93万吨。
茶叶品质提高。由于今春气候总体较好,茶芽早生快发,茶树长势良好,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物含量相比往年有所提高。同时,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扩大、茶叶加工工艺改进,今年春茶质量也明显提高。四川省反映,今年名优茶产量达13.41万吨,比上年增加5.11万吨,增长了61.57%。
价格明显提高。今年高端礼品茶价格继续理性回落,比去年下降了10%左右。但中低档茶叶量增价涨,比去年同期上涨15%左右,带动整个茶叶价格稳中有升。今年全国春茶平均单价89.33元/公斤,同比提高6.05元/公斤,提高7.26%。其中,单价最高的还是浙江,全省平均134.69元/公斤,同比提高14.85元/公斤,提高12.39%。
产值增幅较大。今年全国春茶干毛茶由于总产量增加12.47%,单价提高7.26%,总产值达到了934.3亿元,同比增加159.7亿元,增长20.63%。其中,贵州增长45.5%,陕西增长51.3%。
各地反映,当前茶叶生产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茶园面积仍在继续扩大。在去年茶园面积增加202万亩、全国有1000万亩茶园尚未开采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142万亩。增加较多的有4个省,其中贵州、陕西分别增加36万亩、24万亩,浙江、湖南各增加13万亩。二是劳动力季节性紧张制约名优茶发展。大部分茶区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一般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在家留守较多,每到茶叶采摘季节,采摘工供不应求。湖南茶叶企业普遍反映采摘工人短缺15%-20%,部分茶园达到50%。尤其是高档名优茶的采摘,时间短,要求高,采茶工一般都不太愿意来。三是采茶成本增加较多。据湖北反映,施肥、加工等用工工资达到90-110元/天,比去年同期提高15%以上,春茶鲜叶采茶成本在40元/公斤以上,较去年上升10%左右。同时,茶叶生产资料如化肥、燃料等价格也不断攀升,茶叶生产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左右。
周刊解读
市场才是攻坚战
□ 赵光辉
读了今年全国春茶种植生产及市场价格统计数据与分析,深感市场是未来茶叶攻坚战的主战场。
经过近十多年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科技辅助,我国茶产业的上游整体上繁荣发展,茶区普遍产能提高。习李新政以来茶业价值取向的大众化回归大局已定,高中低产品格局的调整也已经基本到位。这些都是今年春茶数据给我们的确认。
未来的市场攻坚战主要在产业下游。如何理顺产销关系,如何化解调整转型的制约性问题,将是产业应该着力的重点。首先还是要打造品牌,通过品牌提升产值,进而化解上游的问题。从农业部的数据看,浙江产能提升不是最大,但价格最坚、价值最高。相较近年来在茶园产能上大做文章的地区,浙江的数据提醒我们:决定茶叶价值的最终是市场,是品牌。茶产业不存在类似“先发展后治理”(这已经被证明是落后的理念)“先面积后品牌”的发展思路。品牌追求应该是贯彻始终的驱动力,由此才能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落到实处。
其次,对制约生产的人工短缺等问题,应该换一种思路来解决。一是从品牌战略入手,提升整个地区的茶产业效益和附加值,然后靠这个经济实力支付更高采收工资吸引到更多人工、人才,理顺并形成良性产销关系。二是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增加标准化工业生产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这是大众化市场的必然趋势。看看中外各种消费品的发展历程,就能坚定这种理念。同时,从市场出发,区分形成不同的产品档次和加工过程,成本与价格、品牌与溢价就能更快地理顺。
而这都离不开市场。我们要站在茶山看到市场,更要通过市场推动茶农、茶园的稳健增收、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