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东泰安/济南组
兵分两路、连夜培训、电话铃声
山东组共需采访山东中农联合的13位候选人。由于他们总部在济南、生产工厂在泰安,为了提高效率,采访组将山东采访组拆分成泰安组/济南组同时进行。泰安组的成员是:孟洪宇、武轶、闫昭伟、顾尧、张振国,济南组成员是:张小军、黄翠霞、马丽芬、康凯、刘鹏。定好两组在5月17日一早赶赴各自采访现场。
5月17日清晨,泰安组赶到了山东联合在泰安工厂进行采访。5个采访对象都是从车间里干出来的:总经理王如军,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干起,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技术能力,迅速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现主持生产经营全面工作,他凝心聚力谋发展、持之以恒抓建设,策划、领导了若干项重大技术革新,锤炼、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员工队伍;副厂长张振国,从哒螨灵车间的操作工干起,10年间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生产管理干部,已是泰安厂副总经理的他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总经理助理魏绪祥,从一名实习生干起,在生产、环保及项目工作摸爬滚打了近10年,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车间主任孔小超,朴实、憨厚、真诚、乐观,从一名普通操作工干起,现已担任公司烟碱合成车间主任,他带领的团队已成为公司生产的中坚力量;合成班长赵志军,任劳任怨、扎实工作,现任公司烟碱合成2#车间合成班长,是长年拼搏在生产一线的排头兵。他们均从基层干起,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然而他们那饱经风霜的脸庞正是对他们一丝不苟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的真实写照。每当被别人问起对家庭的关照时,他们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歉意,但都无怨无悔,一直带头坚守在生产第一线,一如既往地践行着“忠诚敬业、开拓进取、创新发展”企业精神!
另外一个组由张小军带着康凯、马丽芬、刘鹏、黄翠霞一早从泰安出发奔赴济南。其中马丽芬、黄翠霞、顾尧是头天晚上从北京出发到泰安集合的,他们到达泰安已是晚上10点多了,没能休息就立即参加了小组培训会,对没有参加过采访的成员从如何提问、到如何挖掘人物闪光点等进行了速成培训,强调重点要用心去体会榜样人物的内心世界。到济南后,采访对象已早早赶到了山东中农联合济南研发中心,采访组立刻架起摄像机,马上进入各自角色。
这些采访对象都是长期在外奔波的一线中坚,都是三十多岁人,上有老下有小,出差在外几个月才回家一次,平时很难找到人,趁着这次公司开会的机会赶回来实属不易。采访组也想着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采访任务,好让他们赶紧回去和家人多团聚一下。
采访进行得有条不紊,傍晚时分顺利结束。
这样一次短暂的每人两小时的采访,让大家感触最大的不是某个人多么突出的事迹,而是他们发自内心深处对公司发展的认同与感恩,对农资事业的热爱,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的追求,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采访结束,回到北京已是深夜,一下火车,电话铃声响起:“你们辛苦了!”这么晚了,会是谁呢?对,是张佳琦书记,他还在等着我们回家报平安。同样,我们也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六、山东临沂组
沂水、关机聊天、早出晚归
山东临沂组成员是王宝清、杜红生、王宇姗、薛燕亮、佟鸣、赵斯利、邓金颖、张南山共8人。采访对象是3名中农舜天生态肥业有限公司的榜样候选人。出发前的小组会做了分工:王宝清、佟鸣负责采访副总经理岳广宇,王宇姗、薛燕亮负责采访复合肥生产部经理杜登周,赵斯利和邓金颖负责采访东北大区营销副总经理郑学华。杜红生和张南山负责三个组的声像录制和拍摄工作。
2015年5月22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采访组成员已在北京南苑机场会合出发。因为是不同部门的成员联合出行,工作角色又是略带神秘的记者职业,大家充满了新奇和兴奋。飞机上,大家就对采访对象们分别进行了预想,比如“创新开拓”的岳广宇应该是健谈敏捷的、“扎根基层”的杜登周肯定是朴实无华的等等。不知不觉中,飞机降落到临沂机场。
根据行程安排,采访组先去厂区进行采访,了解生产一线情况,然后再和采访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大家看到宽敞明亮的仓库内货物码放井然有序,原材料和产成品区域标识明显清晰;车间生产组织忙而不乱,生产工人表情认真而又专注;展览大厅是公司的亮点之一,集中呈现了公司的文化理念、所获荣誉、产品研发、未来规划等等丰富而详实的内容。
随后各小组按计划开始采访。岳广宇的现场表现与提前预想有不少出入,他在镜头前显得非常紧张。后来,我们关掉了摄像机,开启了轻松的聊天模式,他才逐渐进入了状态,他的创新开拓是处处留心、善于借鉴所致;杜登周倒是与预想相符,他非常配合,善于为他人着想,执行力不折不扣。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问他这样常年加班是否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时,他忽然流露出愧疚的表情,眼圈一下子就泛红了;郑学华是一个优秀的销售员,他热情、开朗的情绪时时感染着我们,具有一种能将困难转变为动力的幽默气质。
现场采访结束后,采访组集中在会议室整理录音摄像、讨论编写采访提纲的思路。各组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从题目怎么拟、框架怎么搭到人物亮点在哪里全都想到,一提笔才知道有的素材还需要再挖掘,事实还要再核实,材料还要再丰富,各组又派人去和被采访者及他的同事细聊。草稿出来了,大家又为了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争得面红耳赤。执笔的组员,从中午饭后直到结束,几乎没有离开座位,临走才发现脖子都僵硬得动不了了。晚上21:40的航班,可到晚上7点大家都还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中农舜天的办公室主任一趟趟地过来催大家:“再不走就该误机了。”紧张忙碌而富有收获的一天要结束了,去机场的途中大家还在车上热烈地讨论着,大家好像被重新灌注了青春的力量。
返程登机之前,除采访稿还需要修改外,各项工作都顺利结束了。回到北京时已近午夜,我们这些“业余记者”虽然在好多方面都留有遗憾,但在大家心里却留下了别样的满足和欣慰。
七、湖北/山东组
鞭炮声、地图、实验室
5月24日至28日,湖北/山东组成员张佳琦、孟洪宇、周灿、武轶、闫昭伟、赵玉言等6人先后奔赴武汉、随州、济南、聊城、潍坊5个地区,采访了湖北农资、山东中农联合及种业控股推荐的8名候选人。
抵达武汉已是5月24日深夜。次日一早,采访组驱车奔赴160公里外的随州采访付和龙。几易采访地点,最终确定在随州分公司仓库里进行,采访过程中数次被附近殡仪馆阵阵鞭炮声打断——这种“遭遇”在所有的采访组中绝无仅有。但就是这个老旧斑驳、“风水”欠佳的前军火库仓库,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了付和龙从武汉下到随州扎根十年做农资的艰辛与凝重;杨艳萍,将她从一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卖布的营业员到湖北农资财务总监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新女性形象;彭光明指点着湖北省地图,像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一样对在湖北各地“攻城拔寨”的艰难历程侃侃而谈,令大家对拼杀在“看不见硝烟”的农资战场上的人们心生敬意。
5月26日,采访组离开武汉抵达济南,采访了山东中农联合总工程师唐剑峰和国际业务骨干张源。唐剑峰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动,大家眼中的唐剑峰,不再是个令人敬畏的总工程师,而是个严谨的学者、和蔼的师长;张源,拼命自学英语就为了干上他梦想中的农药国际贸易销售工作,最终他成功在2014年销售农药1013万美金,任务完成率达112.6%;在聊城,采访了中农汇德丰种业科研部经理王志伟;在山东中农联合潍坊厂,采访了叉车工辛福生和电仪工段负责人崔国信……他们都让大家再次对长期坚守基层的中农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组的赵玉言是今年新招聘到集团办公室工作的,刚上班3天就跟着采访组出发到湖北采访了。到济南后,他急性肠炎发作,上吐下泻折腾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被送到医院打点滴,最后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提前结束后面的采访工作。但他后面的工作被武轶一手接了过来,组员间相互配合的精神也同样让人心生感动。
八、东北组
双重身份、服务中心、4个变2个
东北组成员是李玲、安占国、胡海川、乔艳军。5月25日至29日,东北组跨越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辗转5地,行程大约2500公里,采访了3位“中农榜样”候选人。
出发的前两天,组员胡海川已经生病了,出发时还在发烧,大家劝他身体好些再走,可他为了不耽误采访组的行程,坚持带病出发。“让农民用上放心肥”是中农控股榜样候选人王德茂做农资的唯一信条,以他一贯的信誉保证,使他做到了用一个包装袋换来40万订单的业绩;在梨树,采访了既是采访组成员又是“中农榜样”候选人的种业控股安占国,双重身份的他,一路上既要安排行程,保障车辆,完成摄像任务,又要接受采访,忙得不亦乐乎。
安占国和他带领的团队,是中农集团公司最早开展探索实施服务中心建设的团队,目前已经建立了5个“中国农资现代服务中心”。那天正巧赶上由安占国建立的梨树“中国农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组织的2015年苗期现场会,看到他们提供的服务得到农民认可的同时,“中国农资”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同时也得到了充分认可,作为中农人倍感骄傲和自豪。结束对安占国的采访,胡海川因急事需离组赶赴赤峰出差。由于采访组每天白天采访,晚上回到宾馆还要整理素材并讨论收获和感受,第二天一早还要赶赴新的采访地,所以带病的胡海川一直没能康复,眼看他要踏上新的征程,大伙儿心里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采访组由4人减少到3人,驱车5个小时,到达辽宁开原,采访了中农榜样候选人盖洪光,他是中农立华唯一一位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区经理。为了争取客户的认同,他站柜台卖药、帮助扛化肥、农药、装车,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最终赢得了市场,2014年完成1.53亿元的销售佳绩。在开原郊区的田间,盖洪光正在为农户提供喷药服务,一台大型的喷药机械正在作业,全部展开时臂展可达32米,有24个可调控喷头,一天可完成1000—1200亩地的喷药作业,并能做到精准喷药,效率之高令大家惊叹。
结束采访任务时,由于乔艳军又有新的出差任务离开,东北组最终返回北京的只有2人,在通辽的4人合影成了唯一一张东北组合影。
九、北京组
拼命三郞、螺丝钉、车场管理员
北京组一共采访了13个榜样候选人(包括1个团队榜样候选人)。由于被采访人工作岗位分散,且都在北京市,因此所有采访都是穿插在外地采访回来的空隙里完成的。
北京,有敢于挑战、勇攀高峰的中农立华张小军,他说他只要看到那些实验设备人就变得兴奋,4年来他带领研发团队在剂型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2014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有中农立华“拼命三郎”李明光和中农控股“紧跟时代步伐的营销战士”张斌。李明光,从一个车间操作工成长为国内原药贸易领域里一名响当当的人物,4年时间使中农立华原药销售从1.4亿的销售额增加到5.2亿。当谈到他的家人和孩子时,他的声音哽咽了,说起2012年他高烧40度昏迷了20天醒来后,第一次发现生命对自己来说是那么宝贵;近几年他的双亲相继离世,而他却是在出差的路上才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说到这些,李明光的眼圈红了又红,采访组所有人都沉默了,这是用生命在做着中农的事业啊!
杨青山是中农控股外派到五洲丰公司的财务经理,趁着他回北京办理银行授信的机会完成了采访。当他被众人围着采访时,头上不停地冒汗,仔细看网上的照片,还能在他胖胖的脸颊上看到汗水的痕迹。他用自己精湛的专业水平,憨厚、真诚的人格魅力,奉献了无数个休息日,把中农控股的管理制度贯穿到生产中,赢得了“五洲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
中农控股法律投资部的陈巍高大帅气,采访他是一波三折。刚采访到一半,突然摄像机SD卡存储满了,只好暂停改为第二天继续采访。法投部人少,法律方面的业务担子几乎全部都压在他身上。2015年初,他左脚踝摔伤,整个脚面和脚踝肿得厉害,医生要求他休病假静养半个月。但公司法律岗位不能没有人,他只能带病坚持上班。家住5层,没有电梯,每天上下班的路漫长而痛苦,那段日子他到办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但这些都没有压倒这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
北京的“中农榜样”候选人里,有两位漂亮能干的女生——王萍萍和郝吟。中农华锋的王萍萍被誉为“踏实认真的多面手”,她身兼数岗,工作繁杂琐碎,她就像一台高效运转机器上关键部位的螺丝钉,日复一日,不出任何差错;郝吟,被誉为中农通用的一颗“螺丝钉”,她从物流岗位做到进出口贸易岗位,以一当十,面对全新挑战用勤奋和认真,在具有挑战性的进出口岗位做得风生水起,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好评。
在中农大楼里的地下车库,我们还采访了一个特殊的“中农榜样”候选人——中农天鸿物业车场管理员李克杰,他说“能为服务三农的人做好服务,我就特别开心了!”他认真地看管着车场的每一个车位,踏实负责为大楼里的人做着服务!
集团本部的战略投资部作为任务量最重的部门,担负着集团发展的战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行业分析、投资项目管理、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重要职责。他们出差、加班都是常态,在带头人蔺益的带领下卯足了干劲,取得了很好的工作业绩。此外,采访组还采访了路扬、厉宝祥、赵柯、郑宇锋等榜样候选人。
北京的采访小组都是临时组建的,参与人数达75人(次)。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中农榜样”采访活动,更近距离接触榜样,用心体会,把榜样的真谛写出来告诉给更多的人,这才是北京组成员最骄傲的地方。
十、老挝组
星空、矿井、红土
老挝组成员是孟洪宇、邹鹑湛、康鹤、李玮、佟鸣、赵玉言。去老挝寻访是所有外出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也是唯一需要走出国门的一站。采访组只有5天的时间,其中2天用在路上,因此采访时间非常紧张。
6月4日,从早上7:00到达T2航站楼,到下午15:30抵达老挝万象,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要开车7个小时,沿着老挝13号公路向南行驶380公里,当天晚上赶到目的地——老挝钾盐矿区所在地他曲。13号公路是老挝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双向单车道,弯道较多,路况并不好,沿途经过很多村庄,随时会有牛群、羊群慢慢从车前踱过,因此车速基本上在50公里/小时。随着天色渐暗,动人的老挝原生态风景不再,行程变得枯燥起来。这时有人提议大家一起唱歌,于是伴着车窗外皎洁的月光和闪烁的星光,大家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唱到了《一条大河》;从《团结就是力量》唱到了《歌唱祖国》,曾经去法国留学的赵玉言还给大家唱了一首法语歌。一时间,车内歌声、笑声与掌声迭起,让大家忘记了一路奔波的疲惫。
老挝采访组的任务是完成2个团队和4个榜样候选人(其中包括1个老挝籍华人和1个老挝人)的采访任务。祝天将,是在国内就听人谈起的传奇式人物。他不但是建设矿区的开拓者,并且在老挝当地扎下根来——他娶了一位曾经在中国留学的老挝女孩,祝天将现在对老挝语的掌握程度堪比老挝人。
梁伟,老挝籍华人,采访组往返万象的司机便是他。他是一个在矿区不可或缺的人,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梁老师”,他少言寡语,但只要矿区哪个地方需要他,你一定能在那里看到他的身影;他是矿区人的使者,无论是矿区采购所有材料还是个人需要买什么东西,他从来不拒绝,总是笑着说“没问题”;他还是个“语言老师”,矿区很多中国人的老挝语都是跟他学的。
虽然出了国,但由于榜样候选人都会说中文,所以出国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强烈,只是头顶的烈日、脚踩的红土,常常提醒大家这里是老挝。选矿厂厂长徐斌来自青海,由于交通不便,回家一次需要一周的时间。提起儿子,这个硬朗的西北汉子潸然落泪;充填小组技术副组长赵柯是个乐天派,他说“现在矿区留下来的人,都很团结,都是很能吃苦的人”。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这份家人般的深厚情感,谁会愿意背井离乡,与亲人分隔两地呢?!谁又愿意来到几乎没有工业化的老挝,而且还是在距离万象400公里外的矿区工作呢?!
如果说第一天老挝给我们的感觉是美丽而兴奋的,采访榜样候选人感受到的是亲切和感动的话,那么当大家下井实地采访,站在地下200多米的坑道里时,所有人被汗水打得既心酸又心痛:井下40多度的高温,站上不到一分钟,所有人后背就被汗打透了;当10多米高的采掘机工作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难以想象那些长期在井下的工人们,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们虽然没有被列入采访名单,但是他们同样也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他们更加让我们心疼和感动!
其实,采访组在矿区基地看到的更多人,比如综合部的杨宁,一直跑前跑后为大家安排所有的采访行程;王江山,常年往返北京—万象—他曲,协调着项目各方面的事情;张滨,中农矿产的副总经理,一年里2/3时间都呆在老挝,为推动整个钾盐项目稳步前行长期与老挝政府进行沟通……他们为了老挝中农钾矿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同样也是大家心里的“中农榜样”!
老挝人给人的印象是朴素、温和、礼让、宽厚,在老挝待久的中国人,同样也浸润了这样的气质。老挝人爱吃糯米饭,他们将煮熟的糯米饭盛在竹编小篓里,吃的时候抓出一小团,攥在用手使劲捏,饭团捏得越紧,吃起来就越香。老挝钾矿人的日子,也许就在周而复始的采矿工作里,就在湄公河畔的落日余晖下,象攥在手里的糯米饭——简单、真实、自然……
后记
回首看看,49位寻访组成员都不是专业记者出身,大家从最初接到任务时的忐忑不安,到拿到事迹材料时的茫然无措;从准备采访提纲时的绞尽脑汁,到起草采访稿件时的纠结懊恼;从初次采访时的拘谨羞涩,到最终采访时的熟练自如……其实,采访每一位榜样候选人的过程对于每个采访组成员来说,无异于一次心灵的涤荡,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收获与感悟。
69位榜样候选人里,有常年在外奔波的,有夫妻两地分居的,有工作在老挝首都万象400公里外矿区的,也有扎根在西北人烟稀少的青海大浪滩的,工作环境的艰苦和恶劣,是采访组成员们这些在城里长大、读书、上班的人无法想象的。当问起“你们想家吗?”很多被采访人眼泛泪花。也正因为常年远离家人,所以同事之间感觉特别亲近。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有事都能相互商量、相互帮助,彼此就像亲人一样;无论谁、无论哪个团队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大家都会看在眼里、乐在心上,欣喜着、鼓励着。采访组的同事,被他们家人般的情谊,深深打动,恨不能留下来,陪他们一起渡过下一道难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些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喝着热茶、埋怨世道不公却吝啬付出的人,那些这山望着那山高、整天盘算着跳槽的人,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吗?!
有人说,看一个企业经营的现状和未来,只要看这个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就可以了。在寻访“中农榜样”的道路上,大家看到了最前线的“中农人”扎根基层的无怨无悔,看到了勇挑重担的责任担当,看到了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更看到了为实现理想的无私奉献和奋发图强。这不正是大家苦苦寻找的中农精神吗?!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希望,正因为有许许多多“中农榜样”们在一线拼搏,中农集团的未来必将一片光明!
(撰稿人:孟洪宇、李玮、胡家先、佟鸣、武轶、黄翠霞、杜红生、李玲、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