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寻找身边榜样 汲取前行力量
——2015年中农集团寻访“中农榜样”大型主题活动采访纪实

 

卷首语

    从4月24日下午15:05,从北京T2航站楼——西安咸阳机场——青海格尔木首发第1站,到6月23日晚上23:50,结束于中农集团办公大楼15层最后1站,整整2个月的时间,寻找“中农榜样”采访组圆满完成了共69位“中农榜样”候选人的采访任务。为了探究“中农榜样”候选人背后的感人故事,我们49位寻访组成员,分成10个小组,在中农集团公司纪委书记张佳琦的带领下,遍访13个省份,最远飞赴老挝,整个行程33000多公里,其中飞行距离22000公里,火车及汽车距离11000公里,用真心与汗水为常年工作在一线的中农员工们写就一篇篇平凡又朴实的感人故事。

    3月中旬,中农集团公司发起寻找“中农榜样”大型主题活动;4月上旬,系统内各单位开始推荐“中农榜样”候选人;4月下旬至6月下旬,寻访组赴一线实地采访;6月下旬至7月初,寻访活动进入评选流程,最终将评选出10名“中农榜样”人物、30名“提名奖”及29名“中农榜样”入围奖获得者;7月下旬,将在中农集团2015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召开“中农榜样”颁奖大会。所有任务一环紧扣一环,时间非常紧迫。49位寻访组成员来自集团本部及下属企业,69位“中农榜样”候选人遍布全国各地,最远在老挝他曲,寻访任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4月25日,当首站“中农榜样”候选人中农控股张学锋在青海达布逊采访完毕,微信稿当天发布后,许多中农人的手机都被这篇稿件刷屏了,大家纷纷进行转发;紧跟着,第2站、第3站……随着采访稿件的逐一热传,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件小事、一篇千儿八百字的文章,看似平凡简单,却燃起了众多中农人内心深藏的激情与梦想,寻找“中农榜样”的道路是艰辛的,可也正是“中农榜样”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一路前行!

一、青海/新疆组:首发,无人区,沙尘暴

    4月22日,出发前夕。早上8:30,中农集团公司人事部的贾梦泽和审计部的昌春玲已经出发,到马连道卓美摄影器材城购买这次采访活动需要的摄像/照相器材。

    9:00,张佳琦书记的办公室已经坐满了人,他正在给第一批出发去青海/新疆的组员们开会。青海/新疆组的成员是:张佳琦、孟洪宇、邹鹑湛、胡家先、李玲、佟鸣、韩岩、苏忠利,以及从总社声像中心借来的专业摄像阮可共9人。“大家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们都不是专业的记者,但是,我们必须要完成这个对我们来说从来没有做过的任务!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真心去采访,就算我们的文章写得不那么专业,但我们也一定能写出榜样们的精彩。”青海/新疆组的成员来自集团本部、中农控股、中农立华和总社声像中心。

    4月24日午饭后,青海/新疆组出发了。扛着摄像机、背上三脚架、挎着摄影包、拉着行李箱的组员们,集体站在公司15层的大厅里,拍下了出发前的第1张合影。那天,大家脸上笑意盈盈,信心满满,全然不知西北之行漫长的艰辛。

    第一站是青海格尔木。我们从西安转机到达格尔木已是晚上10点钟。在机场看到了第一个要采访的“中农榜样”候选人——张学烽,敦敦实实的个子,笑着说,我们明天跟着他一起去达布逊货场,正好他该去结账了。

    从格尔木到达布逊货场有80多公里路,李玲一出格尔木就打开录音笔对着学烽采访起来。她之前拿着企业推荐材料认真准备了不少问题,可到真提问时,还是略显生疏局促;邹鹑湛倒坐在车厢里,一路练习拍摄采访实况;初试还算顺利,等到了货场后,大家真的进入了角色。我们选择了张学烽经常工作的地方——货场里的货车前进行采访。1个多小时后现场采访结束了,曾经获得过全国劳模荣誉的张学烽抹了抹头上的汗说:“接受采访也有过几次了,可作为‘中农榜样’被采访还是第一次,真是挺紧张的!”这一次的采访确定了本次寻访“中农榜样”的采访格局:保存采访时的录音、照片、摄像文件,将录音文件尽快整理成文字,撰写榜样候选人上网稿及微信稿。微信稿及榜样人物照片尽快在“中农集团”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上网稿待寻找“中农榜样”专题网页上线后陆续刊发。

    匆匆吃完午饭已是下午3点,我们开始出发去青海茫崖兴元钾肥。“还有400公里,路不是太好,大概要开6、7个小时。”青海格尔木办事处主任刘华说。“晚上到宾馆后要把当天的录音整理出来。”不知谁说了一句。“啊?今天还要整理录音啊?到地方都得夜里10点了。”“要是不整理出来,过两天会淡忘的;而且明天又要采访新的人物了,时间来不及。”“快睡会吧,晚上还得再干活呢。”很快大家陷入了昏昏沉沉的颠簸里。晚上我们要住的地方叫花土沟,是中石油的油田基地,号称青海唯一的“小香港”。然而,就是这400公里的路,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青海海拔2000多米,头天晚上已经有人有了高原反应。从达布逊货场到花土沟的路令人苦不堪言,尽管有之前去新疆两天开车1500公里穿沙漠公路从乌鲁木齐到和田的经历,我们依然低估了这条路的厉害。6、7个小时坐下来,浑身颠得酸疼不说,常常是困得不行了睡着一会儿,能猛地一下子能把你颠醒弹起来再扔下去。沿途,格尔木办事处主任刘华一路给我们讲着茫崖兴元钾肥是怎样建设起来的。

    最难忘的路出现在我们结束采访后出厂的无人区那77公里。刘华说,走这条不是“路”的“路”,可以节省几十公里的路程赶到敦煌。上路后,我们才发现,也不是全没路,那轧出的宽宽窄窄的不都是车辙嘛!刘华说,这不是路,这都是厂里运钾肥的大车一趟趟地轧出来的,你看着那边可以走,可真的走了你就出不来了,这条路只有我和那些大车司机认得,因为我以前也开大车送过钾肥。刘华的背影总是那么可靠,偶尔回头说几句话,手中依然牢牢地把着方向盘。终于出了无人区,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回头望望那条平淡无奇的分岔路口,我们心里又坚实了几分。

    第二站,我们从敦煌飞往乌鲁木齐。飞机落地后直接开车去了“中农榜样”候选人中农立华新疆分公司李海燕在昌吉的农药仓库进行采访。李海燕给人的印象很深,多年的外企经历打造了她精干不失柔美的性格,让人心生亲近。她给我们安排的行程是第二天一早开车去库尔勒采访另外一个榜样候选人黎鸿军,车程近500公里,中间要翻越天山。经历了青海艰苦的路况,能走这样的路已是太好。到了库尔勒后的安排是要下到100公里外的轮台县黎鸿军常去的销售点儿上进行实地采访。第二天一早,大家意气风发地上路了。快到中午时,在距离轮台县城还有十几公里的地方,车子突然靠路边慢慢停下了,司机说“坏了,车出了问题。”下车一看,好家伙,助力油漏了,油流了一地。这车子坏得也太不是地方了,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上哪儿去找修车的啊!司机到处打电话求援,黎鸿军也到处打电话,结果都说不能马上赶过来,怎么也得几个小时以后了。怎么办?我们的行程是不能等的。于是张书记和李海燕合计了一下,决定让司机原地等车救援,我们分组拦车去轮台县城坐大巴去点儿上。拦车?在新疆拦车还是有点风险的吧,人家能给我们停吗?几双手同时挥动起来,没到两分钟,居然真有一辆吉普车开过我们后又倒了回来,“轮台客运站能去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上来吧!”小伙子爽快地同意了。上车一问,原来他是附近油田的正好去轮台县城办事。等快到县城时,后方传过来消息,其余的7、8个人也拦到了一辆面包车,正好一车都装上了随后就赶到。当我们买好14元的中巴票,坐上那辆四面漏风的中巴车时,大家居然都开心地笑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调侃着,觉得这采访之路也充满了戏剧性嘛!车行了十几公里后,突然出现了震撼的一幕:迎面驶来3辆大吉普,见到我们车后突然一个豪气的调头,一字排开挡在了车前,司机说:“哟,是来接你们的吧?”果然,这是黎鸿军常去的那个销售点儿上的老板和他的朋友们来接我们了,怎么就像西部大片一样呢……一下子安全感爆棚了,还是自己人给力!

    他们带着我们去到自己的棉田里,看着棉花苗,聊着黎鸿军跟他们合作几年的点点滴滴,我们想,这小小的青苗就像是鸿军的事业,以后会长大变壮的。

    下午五点多,完成了当天的采访任务,我们的面包车也修好了,当我们终于坐上来时的车时,大家心里踏实极了,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司机说,如果穿老沙漠公路返回库尔勒能节省几十公里。好啊,快点回去吧!车子进入了沙漠公路,有人已经开始昏睡。突然,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沙尘暴来了!”一睁眼,天啊,天怎么一下子变黑了呢,车外已经被狂沙包围了,沙粒打着车窗“啪啪”作响。“今天咱们的运气怎么这么不好啊?车坏了,还赶上了沙尘暴!”我们几乎看不见前方的路,能见度也就几米,那风能把人的头发全部吹立起来,呼啸的声音遮住了一切。这时,黎鸿军说,“我们下乡经常会遇到坏车和沙尘暴。车坏了,只能找朋友从百十公里外开车过来救援,遇到沙尘暴了,只能自己一公里一公里往前开。”“那你害怕吗?”这次是佟鸣问的。“不怕,怕什么呀,见得多了就不怕了。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工作,没什么的。”听了他的话,车厢里默不作声了,我们中农系统在基层有多少个李海燕、黎鸿军、张学烽、毕研波们,就是这样吃着数不清的的苦,才写就今天中农集团的业绩。相比他们,车坏、沙尘暴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么一想,窗外的风声也没那么大了,大家又开始讨论起今天的采访收获,终于在夜里10点赶回了库尔勒。望着库尔勒天空闪烁的星星和那条穿城而过的河水,我们知道,我们的心从此和基层的中农人,在一起。

二、河北/天津组:奔波、高效率、饿肚子

    河北/天津组共分三次出动采访,张佳琦书记带队,4天时间内采访了13位“中农榜样”候选人。

    5月4日一早,李玲、韩岩、安占国、李玮、陈琼接到了去天津采访的通知。 5月5日早上8:40,张书记开车,目的地:天津杨村中农立华(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李玲和韩岩参加过前期青海/新疆组的采访有了一定经验,在车上就开始给新加入的同事传授经验。这一站的采访对象有2位:一位是物流部现场主管、一位是仓储部叉车班班长。那天室外是30多度的高温天气,立华天津厂同事建议到办公室或车间采访。但为了保证采访人物的真实性,采访组坚持在露天物流现场进行采访。最基层的工作者,大多不善言辞,为了能把榜样们最真实的一面挖掘出来,我们想尽了办法,10:20开工,收工时已是中午13:00。天津厂食堂大师傅做出来的土豆丝和西红柿炒鸡蛋,吃起来格外香。

    14:00再次出发,奔向下一目的地:保定,将近200公里,估算了一下时间,最快16:00到达,采访完将近18点,再从保定返回北京,怎么也得晚上8点了。按照惯例,当天采访完当天出稿件,所以车一上路,大家就打开了笔记本,分头整理采访录音。

    有了前面的经验,保定的采访顺畅了许多,采访完,连口水都没顾上喝,抓紧上路返回北京。紧张了一天,此时车上的6位战友都有些疲惫,回到北京已是灯火阑珊,为了节约时间,大伙没顾得上吃饭直接回了办公室,书记给大家开了个小会,总结了今天采访中存在的不足,安排了接下来的工作分工。20:30,大家饿着肚子,各自回家。3篇微信稿件,22:00交出第1份稿,23:50第2份交稿,00:30第3份交稿。

    5月6日上午9:30,张书记开车,带着武轶、李玮、黄天兴、孙旖旎又出发了,目的地:河北滦县,往返又是500公里,18:00返回办公室。这次大家总算可以回家吃晚饭了。

    5月7日一大早,张书记带领李玲、闫昭伟、安占国、郑鑫、李玮,从北京南站出发,目的地是沧州、石家庄(在石家庄与张小军会合)、藁城三地,共计采访9人。

    原计划采访组应于5月8日下午返京。但河北农资的一个采访对象马仁昌因为临时出差、未能当天赶回打乱了采访计划。5月8日早上6:30,在采访组入住的宾馆,我们见到了神情疲累、刚从沧州连夜开车回到石家庄的马经理。为了不让我们再跑第二趟,马仁昌连夜开车赶了回来。张书记说:“榜样们都不容易,采访一个也不能少。”于是连早饭也没顾上吃,大家就开工了。

    采访完,匆匆赶往离石家庄车程半个多小时的藁城中农博远,此行最后5个采访对象都在这一站。采访组的6位同事,始终保持5人采访、1人与下一位采访对象提前沟通采访内容的阵容,大大提高了采访效率。

    5月8日下午17:00,当我们准时坐上返回北京的列车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大家依然沉浸在感动与回味里。

三、华东/上海组:风风火火、反复讨论、终有收获

    上海组成员是胡家先、王莉、苏忠利、武贤娄、阮可、张若予、芦金良、祝红梅,共完成中农吴泾仓库、中农控股和中农立华国际团队等5位榜样候选人的采访工作。

    5月5日早8点,上海组从北京出发的5位同志飞往上海虹桥,这次采访,我们觉得可以用这样的一个词——“风风火火”来形容。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组员来讲,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体验。

    这次采访的“中农榜样”候选人中,无论是吴泾仓库电工许扣红、业务员高俊,还是中农立华上海公司财务丁贤娟、中农控股上海公司业务周大纲,都是在中农工作20年以上的老员工。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爱都奉献给了企业,经历了公司发展的起起落落,分分合合,尽管内心有时难免会有失落,但从未有过怨言和懊悔,始终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认认真真地干工作。

    上海之行的特殊之处是第一次采访“中农榜样”里的团队候选人(中农立华国际事业部),没有其他组参考范例,感觉无从下手。5月6日中午1点,从上一个被采访者丁贤娟所在的立华上海公司(闸北区)驱车前往普陀区的立华国际事业部。原打算在下午下班前结束对国际事业部的采访,但由于大家对农药国际业务专业性了解不足,光是了解“农药登记”制度以及它在农药国际业务开展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就花费了2个多小时,等到把团队在沪的12个人都采访完已到晚上6点。我们聚在他们的会议室中进行讨论,继续跟他们的带头人纽彬进行沟通,一直到晚上8点才全部完成。这个团队给我们感触最多的是,团队中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地,用不同的声音清晰地告诉我们,只要公司业务开展到哪里,他们就走向哪里!

    上海组一共8个人,除在上海工作的3个人,其他5人都是从北京出发的。尽管当中有从新疆青海采访刚刚回来,体力还没完全恢复的;有带病坚持工作的;也有即使家在上海,却为了采访工作3天都没有回家的;有半途加入的,也有半途因为有别的事情提前离开的……无论是哪种情况,大家一旦投入到工作中,热情都很高。在采访中,每个人都认真地听、写、记、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代表被采访者特点的信息;有些专业的话题,如电压、电容量、农药的登记等等,都会不停地请教、询问直到理解。我们每天都是白天采访,晚上整理原始资料,有收集照片的,有整理录音的,对于当天采访内容,大家都要进行讨论,找出重点,理出思路,撰写布稿,每天工作到凌晨。对我们来讲,最头疼和最花费时间的事情就是撰写稿件,有时遇到问题时,就会一起动脑子,想办法,逐句逐字地推敲修改直至满意;有时也会为了一个词语和题目想半天,既有激烈的讨论,又有思想碰撞而激荡出的灵感。就这样,每天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稿件终于奇迹般地完成了。

四、江西/华南组:晚点、候车室、烈日

    江西/华南组成员是孟洪宇、周灿、邹鹑湛、黄天兴、佟鸣。5月7日从北京出发飞南昌,这次活动采访对象共5个,整个行程5900多公里,辗转江西、广东、海南3个省份。

    江西现代种业经营部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仅有26岁。当时正是种子的销售旺季,大部分成员都在外面跑市场,参与采访的人员加上内勤只有4个人。我们跟着他们一起下到南昌郊区育种基地,团队带头人康淮说,他们派人常年在这里育种,整个水稻田被分割成了许多小块进行试验,每一株苗上都挂着各个品种的标牌;育种的小伙子们由于长期天天在水田里泡着,早就习惯了打赤脚,皮肤晒得又黑又红,一问都是农校毕业的大学生。看着那些年轻的、黝黑的脸庞微笑着,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心疼与敬佩。

    5月8日,南昌飞广州,下飞机后直接开车赶到惠州采访了2名榜样候选人:中农立华广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经理陈立维和湛江分公司经理陈优龙。俩人都是80后,都是广东人,都是做销售。如何把握他们之间的不同点?这让采访组着实费了一番脑筋。终于我们找到了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一个是从狠抓核心经销商入手拓宽销售渠道;一个是坚持“快乐销售”,从用户农民入手,坚持做好每一场产品推介会。找到了这个不同点,后面的稿子就一气呵成了。

    5月9日,正常从广州飞湛江的航班受降雨影响,整整延误了5个小时,原本中午到达湛江结果晚上17;30才落地。万幸的是湛江陈优龙的采访地点就在一出机场3分钟地方,我们在夕阳里完成了对陈优龙的采访,听着优龙讲述“认真工作,快乐销售”的理念,看着他纯真的笑容,大家旅途的疲累一扫而光。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把原计划第二天上午从湛江飞三亚的飞机改为了当晚21:00坐一夜动车第二天早上到三亚。不但省时间还节约了住宿费。没成想“屋漏偏逢连阴雨”!匆匆完成晚饭赶到火车站时,却发现火车预告晚点4小时,凌晨1点发车。由于晚点的车多,候车大厅里横七竖八躺了许多等车人,大家好不容易找到了几个连在一起的座位坐下来,“算了,反正也早着呢,咱们整理采访录音吧!”周灿清脆的嗓音振作了大家。于是,候车室里,我们成为最特别的一群人:人手一台笔记本,挂着耳机,凝神边听边写;偶尔抬头对视笑笑相互鼓励一下。3个多小时过去了,车站再次传来消息,列车继续晚点2小时,加起来一共晚点6个小时了!这一天加起来一共延误了11个小时……真是无语了!等到上火车时,已经是凌晨3点钟。

    天蒙蒙亮了,火车开始横渡琼州海峡。大家被从沉睡里唤醒,爬起来看窗外火车装在巨大的船舱甲板上慢慢向对岸靠近,心中无限感慨:三亚,我们终于快到了!邹茹琦,你在哪里?!

    其实,在广州,我们就从小叶的口中听说了邹茹琦。他说:“你们要好好地采访邹茹琦,他真的是我们心中的榜样。广州人有一句话说‘老婆嫩仔小’,意思是家有娇妻和幼儿不舍得远离。可邹茹琦却把老婆和6岁的孩子放在家里,自己扎在海岛一心种莲雾。”等我们站在三亚乐东莲雾园时,在烈日下300亩地走了不到一圈浑身就被汗湿透了。记得采访结束后我们都被邹茹琦的事迹深深打动,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发了这样一段话:“琦哥,我们为你而来,太值得!……虽然经历了5个小时的飞机延误、6个多小时的火车晚点,又等了一天才见到你;虽然今天日头毒辣,晒得大家一身身出汗;但当走进中农万泉基地,看着你指着一棵棵莲雾树,说这就是一年半来你像孩子一样精心培育成长起来的成果;你说,每天早上到基地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地里走一大圈,看看有没有虫、缺不缺水;当你看到第一棵树开花的时候,心里的满足是无法言表的;你说莲雾树三年后才能结果,现在刚刚一年半,未来你还要继续努力和等待。但是,你知道吗,邹茹琦,现在有我们和你一起努力、等待!等待你的农业第一个‘全垒打’!”

撰稿人:孟洪宇、李玮、胡家先、佟鸣、武轶、黄翠霞、杜红生、李玲、王莉 (未完待续)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