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于我国农信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农信社大数据应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大数据金融的战略管理平台、信息应用平台、业务拓展平台、经营创新平台和风控平台等五大平台,以推进农信社加快转型发展。
数据是银行支持精细化管理、实现差异化服务、加强业务创新、提升风险分析能力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对传统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带来巨大变革。农信社(含农商行,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群体小、微、散,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经营转型、加快业务发展,布局大数据时代,已成为农信社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应用现状:四个缺乏
缺乏支撑大数据的组织架构。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大数据本质是“一场管理革命”。大数据时代的决策不能仅凭经验,而真正要“拿数据说话”。大数据应用的根本目的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数据的相关性来发现客观规律,这依赖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广泛性,需要业务条线共享和开放数据,从而帮助银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优化银行运转,提高效益。但是,目前大多数省级农信联社没有建立适应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组织体系,部门各自为政,业务条线数据不统一,现行组织架构与大数据时代不相适配。
缺乏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数据。一是数据信息不丰富和完整。数据本身属性的相关信息不完整。如农信社拥有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但客户其他的信息,如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行业领域、家庭状况等却难以准确掌握;二是与数据本身有关联的其他信息不完整,如与企业客户息息相关的工商、税收、评论反馈等信息;三是非结构化数据缺乏处理手段,如客户的资金往来的信息、网页浏览的行为信息、服务通话的语音信息、营业厅、ATM的录像等信息;四是数据质量不高。大数据技术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大量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处理,从中分析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但前提是如何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如果数据质量不高,其标准性、准确性、有效性、一致性就低,分析和挖掘出来的数据价值也就基本无用。
缺乏大数据应用的整合能力。大数据时代首先对银行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数据收集方面,银行不仅要收集来自网点、信贷等传统渠道的结构化数据,还有收集来自物联网、互联网、机构系统的各类非结构化数据,甚至还要与历史数据对照,非结构化数据收集模式将彻底颠覆银行数据收集理念。但从目前农信社来看,核心系统、信贷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信用卡系统基本各自独立,各系统数据难以整合。大多数机构数据仓库技术还没有得到引用,内部经营数据尚未整理、整合,上下游数据流转渠道也未打通,在大数据应用上将遭遇严重的工程技术、管理策略瓶颈;在数据存储方面,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但这些正是目前农信社所欠缺的。在数据处理方面,有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相当大,如客服录音数据等。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将成为决定农信社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缺乏大数据技术的专业人才。大数据金融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但是,目前农信社缺乏精通大数据技术开发、信息收集、分析、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导致农信社很多新业务无法开展、新技术无法应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