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阶段,农资市场上有一些生产企业针对当前我国土壤在不断酸化的现状,提出了“碱性肥料”这一概念并研发生产了相关碱性复合肥产品,到底什么才是碱性肥料?碱性肥料是否真的像宣传的那样能够调节土壤酸碱平衡?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碱性复合肥料悄然“亮相”农资市场
为了了解农资市场上大幅宣传碱性肥料的原因,摸清农资企业对于碱性肥料究竟是炒概念还是真的进行了相关产品的研发,记者采访了农资领域内正在进行碱性肥料研发的相关企业,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徐春华。
徐春华介绍说,当前,该公司的碱性肥料研发生产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企业生产的纯碱性复合肥目前虽然没有完全展开推广,但是距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已不远。企业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中拿到了国内土壤酸化的一手资料,并与土壤研究所的专家联合开展碱性肥料的研发和生产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改善酸化土壤的酸碱度。企业研发生产碱性肥料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当前农民对于碱性肥料的认识尚不足,企业只有将纯碱性新型肥料研发成功,彻底推向市场,使得农民在认识碱性肥料之后,才能够在耕种过程中施用碱性肥料。
当前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农药化肥“双减”,这样的政策给肥料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研发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新型产品,为农民宣传科学合理的肥料施用方法,企业才真正能够在农业和环保两大主题上交出满意的答卷。据了解,目前云南云天化集团、潍坊乐多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碱性复合肥产品。
专家分析:碱性肥料能够改善土壤酸碱度
当前农资企业提倡的碱性肥料概念和碱性肥料产品,究竟能不能在实际耕作中改善土壤的酸碱度?胡树文告诉记者,通过施用碱性肥料来改善土壤的酸碱度,从技术角度分析是可以的。在施用碱性肥料的同时,也可以加入其他的原料来改善土壤酸碱度。例如有机肥的施用也可以缓解土壤酸化,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现在正在通过实验来寻找改善土壤酸碱度的方法。他的科研实验团队解决土壤酸化问题的方法,是将酸化土壤编号进行盆栽实验,监测其理化性质,然后通过不同种类的碱性肥料施用,观察能否改善土壤pH值。胡树文表示,这种方法不止限于实验室科研,大田耕作如果想改善土壤的酸碱度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
中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顾问、著名农化专家吴玉光研究员表示,在田间试验中获悉,磷肥等碱性肥料在田间可以明显改善土壤pH值,但是这种改善是短时间的,如果想要长时间防止土壤酸化,则要每年都施用磷肥,以确保土壤的酸碱度不会因为磷肥的缺失而降低。在我国北方,土壤酸化的地块主要是蔬菜田,粮食作物田地目前没有发现大面积的酸化。改善土壤pH值的有效手段,主要在于降低施肥量,减少使用硫酸型复合肥,提倡尿素类复合肥。
胡树文还告诉记者,在实际耕作中,改善土壤酸碱度的方法还有很多,最为首要也是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拒绝酸性肥料。此外,氮肥的施用也要适量,避免因氮肥过量造成土壤酸化。在广大的农村,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办法完全可以直接地改善土壤的酸碱度。
到底什么才是碱性肥料?
碱性肥料这一概念是何时提出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树文教授向记者介绍说,通过实验室研究分析,碱性肥料的大范围概念是指化学碱性肥料。化学碱性肥料,是指将一种肥料溶于pH值为7的蒸馏水中,待肥料完全溶解后,如果溶液的pH值大于7,即可判定这款肥料为化学碱性肥料,反之即可判定为化学酸性肥料。近几年我国土壤酸化严重,基于这种现状之下,业内相关人士和企业才将碱性肥料概念提出并倡导。具体的碱性肥料产品至今在农业生产实际操作中应用不多,其中主要是部分磷肥系列产品明确标注了pH值指标。
吴玉光告诉记者,要想了解生理碱性肥料,首先要了解生理酸碱性,生理酸碱性是指把肥料施入到土壤中,经过作物的吸收作用以后,土壤所呈现的酸碱性。据此可将肥料划分为生理酸性肥料、生理碱性肥料和生理中性肥料。
据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几乎在中国发现的所有土壤类型的pH值都下降了0.13—0.80,土壤的不断酸化还有发展的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认为,这种大规模的土壤pH值下降,通常需要几十万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的影响,大大加速了我国土壤酸化。我国酸性土壤的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壤总面积的21%左右。这些土壤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耕作管理下,酸化程度日渐严重,正在成为农业生产障碍因子。
专家提醒:碱性复合肥料谨防炒“概念”
面对农资领域内对于碱性肥料尘嚣直上的宣传与推广,部分企业甚至做出了“全国土地都需要施用碱性肥料”的宣传。对此,吴玉光研究员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他对这种有些夸张的宣传泼了盆冷水。
吴玉光告诉记者,近一阶段部分农资企业出现夸大宣传全国土壤酸化,有的提出我国北方耕地出现了“白浆土”,被称为“白浆土”的土壤酸碱度为酸性。这样的说法不能笼统地说不正确,但是难免有些以偏概全。从当前全国土壤酸碱度的大数据来进行分析,我国北方大部分耕地土壤的pH值为7.5—7.8,呈弱碱性,我国西北部分地区的土壤pH值为8左右,明显呈中碱性。除此之外,称全国土壤酸化这一论断背后没有系统数据支撑,通过多年的田间走访和田间试验,他并不认为全国耕地的土壤酸化严重,我国北方地区耕地土壤依然呈碱性,西北地区如宁夏、青海等地区的部分耕地土壤呈强碱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施用碱性肥料的理念并不科学,在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区域应该提倡施用碱性肥料,在华北、东北地区可以选择中性和弱酸性肥料,在西北盐碱地区的耕地,则可以选择强酸性肥料。
胡树文向记者表示,从目前的农资企业来分析,目前许多企业都提出了碱性肥料概念,并推出了自己的碱性肥料产品。这些企业提出的概念、研发的产品属于纯碱性复合肥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化学碱性肥料和生理碱性肥料截然不同。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企业生产的碱性复合肥产品,往往会提出“功能性碱性肥料”这一概念来诱导消费者。“功能性碱性肥料”概念的提出,有的只怕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概念阶段,而没有与之匹配的高技术产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有关部门要进行技术上的监督,不能让企业只提出碱性肥料概念而不生产碱性肥料产品,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炒概念;其次对于碱性肥料而言,国内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检测监测标准可供参考,行业内应该及时制定碱性肥料的产品标准和行业检测监测标准。同时胡树文呼吁,对于碱性肥料的理化指标要进行监控,保障农民施用碱性肥料之后的效果,要使农民通过施用碱性肥料真正达到既改善土壤pH值,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专家支招:碱性肥料施用要有针对性
胡树文教授向记者介绍说,当前的农资领域中,主要的碱性肥料分为液态肥料和固态肥料。液态碱性肥料主要是氨水,固态碱性肥料中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酸二铵、碳酸钾等都是常见且常用的碱性肥料。
在农业生产中施用碱性肥料,应注意哪些问题,吴玉光研究员告诉记者:其一,在田间试验中,碱性肥料不适合土壤微生物和有益菌的生长,这些微生物往往需要弱酸性的土壤环境,因此选择施用碱性肥料要慎重。若不考虑耕地土壤酸碱性,也不考虑化肥的酸碱性,只考虑化肥的养分含量和氮磷钾养分配比,会导致施肥效果不佳。
其二,掌握肥料的酸碱性,对合理施肥是有很大帮助的。在碱性土壤中,尤其是石灰性土壤,可溶性磷易与钙结合,生成难溶性磷酸钙盐类,会降低有效性,导致营养元素不足,并发生各种生理性病害。因此,在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上宜施用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以提高土壤酸性,提高肥料有效性。反之,则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结构恶化和肥力退化。
其三,选择酸性肥料或碱性肥料,要分清土壤区域,做到看土壤、看作物合理施肥。我国北方的大部分耕地呈中性或弱碱性,少部分土地呈中碱性,施用普通过磷酸钙或重过磷酸钙等肥料进行土壤调节完全可行。而对于南方酸性土壤,则适合施用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进行调节。另外在我国北方,尽量选择推广中低含量的磷肥,因为我国大部分磷矿开采的磷矿石品位较低,北方施用中低含量的磷肥,既可以避免土壤出现盐碱化,又节约了磷矿资源;对于南方酸性土壤,则可以施用高含量磷肥,如磷酸二铵等等。
其四,农民不了解所选择肥料的酸碱性,易造成酸性肥料与碱性肥料混用。有些肥料混合后会引起养分损失和有效性降低,这些肥料则不可以混合。例如,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如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不能与石灰、草木灰、钙镁磷肥混合,易引起氨的挥发,降低肥效;过磷酸钙不能与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会使磷肥的有效性降低;磷矿粉不能与石灰、石灰氮、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作物很难吸收利用;过磷酸钙不能与碳酸氢铵混合,会引起水溶性磷的降低和加速氨的挥发。
当前,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局部地区土壤出现酸化过快的现象,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专注这一市场需求点,力求改善土壤研发出新型碱性复合肥料,其出发点值得肯定,但是企业还需要理性发展这一新型肥料,在宣传自身产品时应保持客观,将具有功能性、调节性的肥料推广到有针对性的地区,同时配备详细的施肥方案,引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将改善土壤酸化问题真正落到实处,并保证农民持续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