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是我国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区传统的一种农田生产方式,俗称“稻底鱼”。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而在远离南方的东北地区——辽宁辽中县,当地供销合作社正带领着农民,开展稻田养鱼模式。6月10日,辽宁省辽中县老观坨供销合作社、沈阳市农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辽中县肖寨门镇老观坨村举行2015年稻田养鱼启动仪式,由此拉开了今年辽中特色农业的序幕。
创新方式
尝试稻田养鱼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们在合作社的1000亩稻田里投放了40万尾的鱼苗,这为合作社去年的高产作出主要贡献。” 沈阳市农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洪彦告诉记者,话语中还带着愉悦。
近几年,辽东地区“稻田养蟹”的这一做法受到了全国多地的广泛关注,并带动了辽东地区的农业发展,身为辽宁省辽中县老观坨供销合作社的主任,杨洪彦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经验告诉他,种养殖结合这一模式,在辽中县推行必将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突破,为农实现增收创收。
为了转变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当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杨洪彦经过一番调查和研究,带头成立了农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借鉴辽东地区“稻田养蟹”的模式,在合作社中推广“稻田养鱼”。“我们是在2012年开始在稻田中养鱼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是通过对其他种养殖模式的调查研究,以及从各地聘请来的专业人士的指导,‘稻田养鱼’也做出了一番成绩。”杨洪彦告诉记者。
辽东的“稻田养蟹”效果显著,同在辽宁地区,当地为何不直接借鉴辽东的经验呢?众所周知,不论是河蟹上市的旺季还是淡季,河蟹的价格在一般的水产品中都是比较高的,相对的,河蟹养殖的投入成本也比一般的水产品要高。“辽东地区的稻田养蟹已经打出了名号,现在想要再做出成绩,要超越它们还是比较困难,再加上养蟹的成本比较高。”杨洪彦告诉记者,“我们辽中地区的地标产品是‘辽中鲫鱼’,不论在当地还是在外地都是比较出名的,既然是要发展特色产业,那我们就要以地标产品为主,所以我们就放弃了养蟹,在稻田中以养鲫鱼和鲤鱼为主。”
生态养殖
促鱼米双收
5月末是辽中县稻田插秧的时间,合作社选择在6月10日左右往稻田中投放鱼苗,间隔足够一周的时间让水稻苗能够稳定的成长。杨洪彦告诉记者,等到9月末水稻成熟之前,将鱼捕捞起来,此时的鱼大概能够长到3两半到4两重,这个大小正好适合一般家庭食用,销量也不错。
稻田养鱼是水稻种植的一场革命,也是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稻田效益的一项重要技术实践。据了解,合作社采取的是稻田鱼沟式的养殖模式,先插秧再挖沟,等水稻秧苗成长稳定便开始在每道秧苗附近挖出宽40厘米、深40厘米的鱼沟,这样规模的鱼沟适合鱼的生长,水源充沛的时候鱼可以在水稻中活动,而在缺水的时候鱼沟中存的水也足够鱼的生存。
杨洪彦介绍,稻田里养的鱼,以浮游生物和田中杂草为食,这些鱼不但不与水稻争肥,还能为水稻提供有机肥,因而,稻养鱼、鱼养稻,稻米之田变成的“鱼米之田”。另外,在稻田里养鱼,在水中生活或掉入水中的害虫可被鱼捕食,从而减轻水稻受害的程度,减轻化学农药的用药量,缓解农田环境的污染。“鱼粪能做肥料,还能松田,实现水稻提质增产,还能收鱼,可谓是一地双收。”杨洪彦高兴地告诉记者。
杨洪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亩地投入40斤鱼苗的规模,以当地辽中鲫鱼鱼苗的价格7元/斤,一亩地的鱼苗投入大概在300元左右,到9月末收鱼的时候一亩地能够收鱼14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一亩地养出来的鱼可以卖到1200元左右,刨去人工管理和服务的费用,平均下来每亩地卖鱼的收入能达到600—700元。除了养鱼的收入,水稻的收入在养鱼后也得到了提升,鱼为水稻松田,而松田有助于提高水稻的分蘖数量,能为水稻提升5%—10%产量,去年合作社平均水稻产量为1800斤/亩;此外稻田养鱼还能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节约劳力,增收节支,由于没有污染,稻田产的水稻称的上是地道的绿色产品,价格自然也高于普通水稻,水稻的收入加上养鱼的收入比普通的稻田翻了一番。
此外,为了确保合作社的产品质量和产量,合作社还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来指导,何时放鱼苗、怎么防鱼病、稻田水几天一换……都有聘请的技术人员全程指导。 “这次我们合作社在500亩稻田放养了鲫鱼和鲤鱼共3万尾鱼苗,但今年的计划是放养面积3000亩,其中示范田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132户农民共3000亩稻田,希望能为我们县的现代农业开辟出一条生态、稳粮、提质、增鱼、增效的新路子。”杨洪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