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6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额存单遭受冷遇缘于背离市场

□ 财经评论员 余丰慧

 

    工、农、中、建等9家银行15日启动大额存单业务。但记者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采访发现,大额存单首秀成交清淡,个人投资者问的有办的少,而追求投资收益的“中国大妈”们更是不买账。

    大额存单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个金融工具的核心是采取市场化定价,以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制约,至于其可转让的流动性以及可抵押、可作为一般存款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等,与市场化定价相比都是从属的。

    本次大额存单发行之所以受投资者冷遇,原因在于脱离了大额存单的本质属性,即背离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仍采取在办公室里臆想的管制利率定价做法。

    在15日前夕,市场就传出消息,9家银行率先发行大额存单的利率是在存款基准利率上上浮40%。结果,15日发售时果不出所料,清一色最高上浮40%。

    这里面或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按照市场法制理念分析,涉嫌几家银行合谋垄断对大额存单定价。果真如此,则是违背市场法制,也是市场大敌。

    另一种是监管部门即央行可能进行了所谓窗口指导,比如要求大额存单利率上浮比例不超过40%等等。此前,利率下调和扩大上浮至1.5倍时,传说央行曾经要求商业银行维持上浮此前的1.3倍。结果,没有一家银行一浮到顶。

    既然利率管制开始放开,已经朝着市场化轨道迈进,如果仍要借行政手段干预和限制,将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极大伤害。

    这种伤害已经体现在15日大额存单遇冷上了。试想,仅仅上浮40%,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上浮后利率为3.15%,而假设按照目前存款利率可以上浮50%的规定,一年期存款上浮后利率为3.375%,这意味着大额存单的利率反而可能低了0.225个百分点。

    这样一来,与其购买大额存单,还不如直接存款。如果再与随存随取、流动性超强的余额宝相比,大额存单的变现能力更是弱了很多。根据统计,5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6%,再加上目前股市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大额存单利率上浮40%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这正是其背离市场,没有真正按照市场资金价格定价所致。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长期在准计划价格的管制利率环境下生存的商业银行,没有接受过真正市场机制的洗礼,在市场定价上基本没有经验,或者根本就没有做好市场调查,而是沿用以往思维,大概测算出一个大额存单的价格就投放市场了,结果是市场完全不买账。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学会在真正的市场里游泳,将是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眼前最迫切的任务。

    笔者建议,既然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已经扩大到1.5倍,既然大额存单定价是市场化的,那么监管部门就不宜再进行所谓的窗口指导,而应该放手让商业银行真正按照市场资金价格来为自己发售的大额存单利率定价。这样,一方面能够真正提高大额存单的市场竞争力,使之得到市场和投资者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锻炼,来真正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