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察,我们原先有的“产销对接”的念头越来越清晰。从现有市场到发展潜力,从当今经济环境到茶叶内在需求,我们都坚定了办好首届内蒙古(包头)茶文化节暨品牌茶叶产销对接会的信心。
包头茶叶市场“含苞待放”
说包头茶叶市场“含苞待放”,是这里的茶叶市场正处于上升期。
一方面包头人对茶还比较懵懂,这跟历史地理原因和包头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有直接关系。过去销往内蒙古的都是边销茶,品质不算高,高品质的茶叶在包头存在滞后性。虽然现在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但对茶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和红酒一样,能品出好茶的人不太多。
包头的茶叶需求是刚性的,现在我们需要发力的是在引导、提升、丰富方面。包头居民的饮食习惯是喜欢喝酒吃肉,而砖茶“刮油”,而且砖茶熬出的奶茶香,所以砖茶一直占据着多数家庭的茶罐。这也意味着其他茶类被市民接受存在难度。近年来铁观音、金骏眉的风行就是明证。
另一方面,包头茶叶市场还需要有头脑的茶商来开发引导。包头地处高远,北方人喜欢刺激,口感也要求刺激,而好茶往往是很清淡的。所以很多人就愿意选择花茶等茶香浓郁的茶。显然,摸清市场,生产推广适合包头人口味的茶品是件费力但讨好的事情。而目前包头茶叶市场散户多,踏实做茶产业的少,对消费者的引导力弱。因此,怎样引导包头消费者,需要从基础做起。
掀起你的“包头”来
去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茶产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茶叶开采面积持续增加、各种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消费疲弱、茶叶卖难问题日益突出。实现产区和销区有效对接,拓建茶业新的销售渠道与市场,就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有效途径。
服务茶行业13年的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看到了行业的困难,找到了破解的思路,也愿意为产销联通联动、推动行业共度难关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在内蒙古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中华合作时报社和内蒙古茶叶流通协会的共同主办下,由包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策划承办的“首届内蒙古(包头)茶文化节暨品牌茶叶产销对接会”就应运而生了。
谈到为何选择包头作为举办地,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主编、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安明霞说,包头是内蒙古第一大城市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全市GDP产值和人均产值均居内蒙古首位,居民收入较高,具有强劲的购买力。包头还是连接中国华北、西北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首府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共同构成内蒙经济金三角——呼包鄂经济圈,且包头处于中心地带连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
她说:“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全国人均茶叶消费较高城市。目前已经形成马连道茶叶市场和乔家金街两个主要的茶叶集散地。包头街头茶叶专营店、茶馆随处可见。包头是全国茶叶的重要销区,茶叶人均消费量达1100克,在全国都处于较高水平。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茶文化的传播,绿茶、青茶、白茶、红茶等消费群体已经逐渐扩大。国内著名的茶叶品牌大益、正山堂、八马、中茶等均在包头开设有专卖店。茶周刊经过对包头市场的深入调研,认为茶企开拓包头市场有巨大的潜力,且早开拓、早占领、早受益。”
“产销对接”就是与财富握手
据介绍,本次活动将重点邀请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以及乌海市5个地区的200家茶庄、茶馆经营者参与。同时,包头市工商联部分会员企业负责人、河套商会会员单位等也将出席,这些都是喜好饮茶和具有强劲购买力的企业家。
那么产区将有哪些企业和品牌到会呢?安明霞介绍说:我们从产区只精选10家适销对路的品牌企业进行对接。为实现有效对接并让生产企业真正受益,本次会议仅接收10家品牌企业参与,具体茶类企业分配为绿茶2家、黑茶4家、白茶1家、红茶1家、青茶2家。她说:包头茶市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前夜。只有品牌企业才能扛起大旗,才能促进包头市场有一个高水准的跨越,也才能为双方带来稳定持久的合作发展。
草原风光是
包头茶文化的一部分
据透露,首届对接会将在今年8月在包头市四星级的天外天酒店举办。活动形式包括:现场展示+产销对接+产品推介会。届时将在天外天酒店二层大堂展示品饮区现场展示。为每家生产企业设置20平方米的展示区,主办单位将为各家企业统一制作背景板、提供展示货架、2米长泡茶台及椅子等品饮用具。企业只需准备好展示及销售即可。这也是为很多第一次来包头的茶企方便考虑采取的办法。
据主办方介绍,包头的塞外风光美丽迷人,马头琴悠扬婉转,马奶子酒韵味悠长。为了让来自祖国各地,尤其是南方茶区的茶企业家们有机会感受草原文化,主办方还在对接会最后一天安排大家深入草原,做一次牧民,骑一趟骏马,为包头茶叶市场的勃兴和草原茶文化的传扬,做一次“巴图鲁”(巴图鲁:蒙语“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