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们皮棉销售的价格基本在19500元/吨以上,每吨要比内地高出1000元左右。为什么溢价?一是由于我们的棉花质量好、无‘三丝’,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自己的品牌,所以在当前的棉花形势下,我们仍然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在中国棉花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国欣种业总裁卢怀玉说道。
“收储3年,棉农都选择种‘矮密早’品种,只重视产量而置质量于不顾,导致棉花质量下滑。目标价格实施后,棉花质量成为销售的关键,今年无疑将是企业间打‘质量仗’的一年。” 前海集团棉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由棉花质量问题带来的弊端,已经在产业中呈现,并开始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高品质棉花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中也得到充分显现。中国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要从提升棉花质量、建设自有品牌开始,对此,业内人士的观点保持了高度一致。
只有优质才能价优
2014年度,新疆昌吉市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籽棉销售均价在每公斤4.8元,略高于市场价格。去年,在棉市一片低迷之下,农之鑫合作社的棉花缘何能够高于市场价销售?
“棉花只有优质才能价优。”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飞自豪地说,“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棉花质量,从棉花的种源到采摘入库,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操作标准,并将这些标准的落实程度控制在95%以上。”
随着近年来机采棉种植越来越广泛,其在采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机采棉容易将地膜带起,导致异性纤维混杂成为大家一致反映的问题。
对此,在采摘环节,农之鑫合作社格外注意控制棉花的“三丝”。机器采摘前,农之鑫合作社先人工采摘几亩地,再将地膜等清理得非常干净,然后将采棉机运到棉田。“我们采棉机上的绳子、帆布都是合作社自己采购的,保证100%全棉,统一装车运到轧花厂,这些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异性纤维的混入。”马建飞说。
对棉农来说,衣分、产量直接和收益挂钩,只要衣分好、产量高,棉花就能卖个好价钱。因此,棉农只重视衣分、产量,却忽视了棉花质量。“农之鑫合作社制定的各项标准都是和违规处罚并行的,一旦违反标准,棉农会受到处罚,只有将处罚和利益捆绑,棉农才会重视质量问题的严重性。”马建飞认为,只要严格把控,还是可以把“三丝”含量控制到最低,“我们用倒推的方式找到现在纺织厂的需求,按需种植棉花。纺织厂青睐无‘三丝’的棉花,那我们就将合作社棉花的‘三丝’含量尽可能地减少。”
当然,提升棉花质量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之鑫合作社一直和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保持着合作。当马建飞发现机采棉会损害棉花的绒长后,即刻向农科院反映情况,并表达了渴望增加棉花绒长的诉求。去年,农科院向合作社提供了自己研发的新机采棉品种。合作社严格按照农科院的要求管理棉花,最后籽棉平均绒长达到30mm。
农之鑫合作社在控制“三丝”方面的做法,得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供销棉麻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丛宝的认可,其种植的优质棉花被米东区供销棉麻公司相中。“去年公司从新疆昌吉市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收购了2万多公斤籽棉,经检测,合作社生产的棉花各项指标都很好,符合了公司的用棉需求。”马丛宝对记者说。
农之鑫合作社去年种植棉花10万余亩,因为质量有保证,不但提高了籽棉销售价格,也保障了棉农的收益。今年,在新疆政府调减植棉面积的大背景下,农之鑫合作还是将棉花种植尽最大力度维持在83000亩。
建设品牌先要提升品质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配上好的形象才能赢得更大市场。提升质量的同时,建立自有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已经在棉花业界达成共识,很多涉棉企业也都行动起来。
正是有了之前的愉快合作,再加上双方对棉花质量有着同样的高追求,今年米东区供销棉麻公司与农之鑫合作社将展开深度合作。“今年我们和米东区供销棉麻公司将一起申请棉花品牌,我们还共同出资建立一个轧花厂,共同打造高品质棉花。”马建飞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今年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紧抓棉花质量、树立品牌。想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必须先关注棉花的品质,农之鑫合作社让我们发现了合作的契机。”马丛宝高兴地说。
质量与品牌,相辅相成,品牌的特性往往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所以,棉花企业打造棉花品牌的第一步,就是把控棉花质量。对此,马丛宝认识深刻。
“品牌建设的根基是产品质量,所以必须严抓质量,从源头抓起,优化种子,做好种植管理,统一运输,在各环节都注重细节,严格控制。”马丛宝强调,“我们希望通过严格控制质量,塑造我们自己品牌的形象,争取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打造国产品牌需要“中国棉花”
如果说品牌是产品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那么打造产业品牌,并以此来促进原棉及棉制品生产企业强化质量管理和诚信经营,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中国棉花协会2010年开始推广“中国棉花”(COTTON CHINA)标志。“推广这一标志,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我国棉花及棉纺织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以内需为主、稳定外需的格局。同时,也有利于倡导环保理念,促进棉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介绍注册“中国棉花”标志的初衷。
虽然提升棉花质量、建设自有品牌的意识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但是,目前在我国棉花产业中,能够叫得响、令人熟知的棉花品牌并没有几个,品牌建设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近年来,中国棉花协会一直在产业品牌建设的道路上努力着,做出了“提升棉花质量、重塑棉花品质”的顶层设计,对使用“中国棉花”标志的企业从生产到加工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并制定了严格的执行标准。
去年“中国棉花”推出了在纺织工业原料——成包皮棉上的使用管理规则。规则要求挂有“中国棉花”标志的成包皮棉,不仅要符合产品特定品质的要求,而且还要求棉花生产在国家规划的优势区域内,所种品种为“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棉花品种”;在棉花生长过程中,采用“测土配方肥”和节水技术,使用“国家登记在棉花上使用的农药”,杀虫剂等农药混合物残留量不能超过0.05毫克/公斤,授权的加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生产的皮棉产品经省级纤维检验机构检测,并出具农残检测合格的检测报告方可使用“中国棉花”标志。
不仅如此,“中国棉花”还对锯齿加工细绒棉的品质进行了严格要求。“比如,皮辊加工细绒棉必须是:品级3级及以上,长度28毫米及以上,马克隆值A级和B级;长绒棉为:品级2级及以上,长度37毫米及以上,马克隆值A级和B级;异性纤维含量应在0.3克/吨以下。”高芳介绍。
品牌建设需要质量保驾护航。中国棉花协会对使用“中国棉花”标志企业的产品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目的是为了引导我国棉花生产、收购和加工企业不再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提升我国产棉花整体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同时,规范化地引导行业提升质量水平,将有利于促进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棉花的国际地位。
据了解,目前,“中国棉花”标志的许可使用企业已有10家,加入“中国棉花”的都是棉花企业中的优秀品牌,并已经营多年,如“银华”“银丰”“雪莲”等。这些都在纺织企业用户中比较知名,并且企业所生产的皮棉质量稳定,与下游用户有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在各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按照质量信用对棉花加工企业实施分类监督管理中,这些企业履行质量义务情况良好,对打造行业品牌、推广国货精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芳说,国产品牌的崛起,将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广大消费者认知、认可民族品牌的棉制品,则是“中国棉花”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