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5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奇菌美蕈”因我而精彩
——记云南省社副调研员顾建新和他的手绘百菌图
□ 饶俊华

    为真实呈现世人难得一见的珍稀——冬虫夏草的真容,2012年6月22日早上7点,顾建新驱车十余小时、行程700多公里,来到位于滇西地区的迪庆州奔子栏镇,第二天天不亮孤身一人徒步登爬海拔5400米的白马雪山。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进迪庆找虫草。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上到4500米以上,举步维艰。除了相机,身上仅有的一瓶水也无法负重。可是为了心中的追求,他咬紧牙关,强忍着双肋的不适和疼痛,蹒跚地继续往山上爬。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摸爬细搜,在茫茫高山草丛中顾建新终于觅见了虫草的真面目,兴奋至极。只顾拍照、写生,口中的香烟燃尽全然不觉。

    云南境内高山林立,江河纵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云南成为一座神奇的自然博物馆,仅占中国4%的土地面积却孕育了中国半数的闻名于世的高等植物种类。云南也是世界菌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野生食用菌有850多种,占全国936种的94%,占世界的43%。2014年,云南野生菌产量达39.8万吨,销售收入105亿元,出口创汇1.16亿元。野生食用菌的出口量也为全球之冠。

    《中国云南野生菌》暨(手绘百菌图)这本画册,是作者顾建新历时7年,走遍云南100余县完成的作品。顾建新曾是《中国食用菌》杂志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兼美术编辑,可谓是多才多艺。专业学美术的他决心要用手中的画笔把云南特有的奇菌美蕈付诸丹青,以致到了走火入“蘑”的地步。为实现这个梦想,他舍弃了临摹他人的捷径,放下平静安逸的生活,横下一条心、亲历亲行,寻找最原始、最直观的野生菌自然绘画素材。连续数年,他放弃了几乎所有休息日,身穿一身迷彩服,两进独龙江、三上哀牢山、四闯怒江,甚至只身爬上5400米高的白马雪山,只为一睹几个稀有菌落的真容。莽莽林海、巍巍高山,到处留下他奔波的足迹和汗水。自驾车从滇西北到滇东南,从高山草甸到亚高山针叶林、热带雨林,足迹遍及大半个云南,找到了百余种大型野生菌,绘出了百余幅野生菌生态图。

    本书中记载了100余种野生菌的形态特征、分布地区、经济价值,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如绣球菌,这是他第4次进怒江州才看到的菌子,实体肉质,直立,从柄上多次分枝,枝端扁平呈花瓣状,密集呈一大丛,黄色或淡灰色。花瓣状小枝相互交错,波状弯曲,嫩时脆而易碎。夏秋生于松树和落叶松林等针叶林中树根上,与这些树木形成外生菌根关系,可食用。香味宜人,鲜美可口。此外,比如灵芝又名红枝、木灵芝,菌盖木栓质,半圆形或肾形,初期黄色,后渐变为红褐色、红紫色或暗紫色,皮壳由漆状光泽,分布在海拔800—3000米的丽江、中甸、保山、大理、文山等地。每一幅画作都流露出作者对科学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深入思考,甚至有些作品已突破了传统水粉画的巢臼,开辟了美术创作的新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这本画册的出版和发行,承载着云南省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作品也被社会广泛关注。老革命家、杰出的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现年101岁高龄的百寿翁马识途为其题书名;国内外著名的画家曾晓濂评价说:“顾建新既不是菌物学家,又非职业画家,然而他给这本书的定位却很高,找见一种画一种,不亲自在野生状态下所见者,不予收录,确做到了无一种无出处,无一图无根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欣赏价值,不失为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国际蘑菇学会副会长张茂祥用一首诗阐释了这本画册的内涵:“新蕾破土生,披风带露凝。笔落香四溢,神飞满九空。岂思名与利,聊慰苦兼行。唯祈君垂目,芬芳著史中”;前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贺学洋也对本书提出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本中外菌物界史无前例的新韵著作,集科学、适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好书。近期,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特别收藏了《中国云南野生菌》暨手绘百菌图一书。

    顾建新又行进在路上。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歇,他拿起手中的画笔,用驰骋的线条和夺目的色彩描绘出更加璀璨的画卷,无负于美丽的云南,无负于伟大的时代。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