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推动京津冀种业协同发展,促进优良品种在京津冀地区的推广应用,北京市农业局、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北省农业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的意见》,开创了相邻省市一体化品种审定的先河,是相邻省市开展主要农作物品种联审共推的一次积极探索。
《意见》明确,在保留京津冀独立开展农作物品种审定的基础上,京津冀三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相适应区域的试验区组、试验方案和品种审定标准,实行统一审定。参试品种由京、津、冀种子管理(总)站共同推荐。审定通过的品种,由京津冀一体化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审定证书,京津冀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发布公告,在京津冀审定范围内推广应用。京津冀一体化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品种的退出依据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规定,由京津冀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发布公告退出。
《意见》充分贯彻了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精神,对整合种业优势资源,推动京津冀种业协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打破了行政区域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限制,在开展相邻省市同一生态区引种鉴定的基础上增加了京津冀一体化品种审定的机制,实现了品种仅在一省(市)申请品种审定就可以在三省(市)参加品种试验,通过一体化审定后就可以在三省(市)同时应用推广,极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降低企业跨行政区域申请品种审定的成本。未建立一体化品种审定机制之前,一个品种若在京津冀三省(市)同时申请参加品种试验及审定,需提交三套材料,抗逆性鉴定等部分专项鉴定项目也需要在三省(市)指定的不同机构进行检测;而通过一体化品种审定机制,只需一次申请,申请品种的抗逆性、品质检测等专项鉴定统一由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一家测试机构承担,仅需一套鉴定结果。二是提高了跨行政区开展品种审定、促进籽种成果转化的效率。未建立一体化品种审定前,一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如果希望在三省(市)推广应用,除了通过三地省审外,还可以在其中一省(市)省级审定的基础上,在另外两个省(市)申请相邻省市相同生态区引种鉴定,而一体化审定制度比之前的引种鉴定缩短1至2年时间。此外,由于生态资源、发展政策等不同,京津冀三(省)市在各自种业发展上各具优势,各具特点,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品种审定,将不断促进京津冀种业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经验的沟通交流及优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提升京津冀种业整体发展水平。 (玉 珏)
新闻1+1
京津冀启动再生资源产业对接
本报讯 (记者 张成)日前,京津冀循环经济产业转移承接项目研讨对接会在河北省定州市召开。近20家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参加对接,拉开了京津冀启动再生资源产业对接的序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环资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环保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津冀区域层面,将打通再生资源的产业链和产业线,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为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发改委正式启动与中心功能不符的产业转移工程,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条渠道推进北京市和河北省再生资源产业有规划、有秩序地顺利转移承接。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刚介绍,为推进北京市和河北省再生资源产业有规划、有秩序地顺利转移承接,协会发挥行业桥梁和纽带作用,从前期组织企业、中间洽谈对接、最终落户全程参与,积极推动转移承接工作。北京市发改委通过与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合作,借助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为北京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寻找到安全稳定的新家园。
作为承接北京、天津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转移落户主阵地的河北定州的北方(定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占地面积1万亩,依托河北定州、新乐两地30多年的传统废塑料、废橡胶、废旧金属,重点发展废弃机电产品、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橡塑加工、精深加工再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六大产业,年吞吐量100万吨以上,从业人员10万人。
据了解,为了确保产业对接的顺利进行,定州市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绿化美化、统一治理污染、统一严格监管。为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碧水蓝天,在建设日处理10000吨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增加了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设施;对分拣、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与武汉大学合作,使用热解气化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粉尘和废气通过专用设备集中收集处理,杜绝基地环境污染。同时,为保证基地可持续发展,与武汉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再生资源利用协会等多所知名科研院所和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合力打造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科技研发中心,加快形成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