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5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乡村旅游遭遇多重发展瓶颈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特别是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促进农业多业态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 “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为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也推出各种政策,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乡村旅游在全国如火如荼。但在大好形势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同质化竞争激烈、高学历人才紧缺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问题。

    遭遇同质化竞争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与其效仿的路径不无关系。然而,这一发展路径也给其带来了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近日,在四川泸州江阳区华阳街道西岸村现代化农业蔬菜科技园内的草莓熟了,一颗颗红透的草莓正待游人采摘。奶油草莓、巧克力草莓……刚刚踏入草莓基地,便能闻到果香。市民在此不仅可以欣赏品尝草莓,还可以进行现场采摘,观光的同时可以进行体验。虽然草莓价格偏高,但科技园依靠采摘体验每天能吸引近500名游客。

    与此同时,江阳区丹林镇梨花村、龙马潭区特兴镇等地也建有草莓基地,大家纷纷效仿种植,发展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草莓种植,刮起了“草莓热”。但是,这些地方的草莓却没有那么“幸运”,不但没能招揽来游客,而且还成为农民的“负担”。近郊草莓采摘火热,部分偏远乡镇的草莓采摘却无人问津,同时草莓重复种植,还带来了产能过剩。

    山东潍坊市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最近几年,潍坊市的乡村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诞生了一批颇具特色的休闲渔业示范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精品采摘园等。不过,这些乡村旅游景点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同质化严重、形式单一的问题,有不少乡村旅游景点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景点文化传统和当地民俗资源的开发,使乡村游变得“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紧缺高学历人才

    乡村旅游滋生同质化竞争症结的背后,是高学历人才的匮乏。

    在乡村旅游业不断扩张的同时,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潍坊市10家乡村旅游景点,仅有3家旅游景点里有大学生任职,绝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都是附近村民,高学历人才缺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有乡村旅游景点的负责人直言,他们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非常迫切。

    山东青州市王坟镇一家农庄采摘园的负责人则说,他今年曾到人才市场上尝试招聘一名高学历员工,希望能借助高学历人才的专业知识,改善一下目前采摘园内游玩模式单一的问题,但结果让他非常失望。他的招聘摊位前几乎无人问津,偶尔有一两名学生过来,但一听到工作的地点在农村,扭头就走,待遇条件都没问。

    山东临朐县神牛谷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于先生说,神牛谷风景区成立已经有8年,这8年里,他们费尽心思招揽高学历人才,但是到目前为止一共招到过5名本科生,所占比例还不到公司员工总人数的1/6。

    该工作人员分析,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导致部分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人员都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村干部,假如没有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的辅助,景区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有可能会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另外,每一个乡村旅游景点都要依靠高学历人才去发掘景区的特色,不断地去完善景区的产业链,不断地规范景区的经营管理和营销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新游客到这里游玩。单靠“回头客”,是无法保证一个景区长远发展的。

    要让农民成为受益主体

    2014年中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000亿元。而据了解,目前乡村旅游收入绝大部分是由投资旅游设施的资本方获得,在诸多农家乐中真正由一般农户经营的其实并不多,农民从乡村旅游休闲中所获收入主要是就业所得工资。

    专家分析说,目前,乡村旅游开发有很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的投资、管理、经营主体等方面看,其开发模式有多种类型,有的是政府主导,有的是企业租赁或买断经营权,有的是乡村旅游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有的是农民自主投资经营。而企业主体有的是外来企业,有的是当地村办企业。不同的投资主体和经营模式,就会有不同的利益分配机制,受益主体就会有差异。同时,政府、投资商、农民等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利益和权力博弈中享有不同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从而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所以,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基本原则,即无论乡村旅游开发采用哪种模式、谁作为开发主体,农民必须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受益主体,不然“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旅游致富”就无从谈起。特别要防止一些不良企业把开发乡村旅游作为圈地和掠夺资源的手段。     

    (仲 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