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5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供销合作社系统电商发展之路系列报道一
供销电商如何蓄“势”而发?

□ 本报记者 邱 爽 于璐娜

图为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划船塘村村民在村口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通过“乡村淘”平台挑选、购买镰刀。 邱 爽 摄

    编者按

    从今年“互联网+”被列入政府行动计划以来,几乎所有领域都在思考“互联网+”融入所引致的变化。供销合作社系统作为农村流通现代化进程中的担大任者,早已不只是思考而是行动起来,开启了各种模式的电商发展探索,全国总社牵头建立的电商平台也将于下半年上线。在5月7日总社召开的全国省级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培训班上,同行的经验分享、专家的全面解读、系统先行者的探索,让那些电商业务还刚刚起步的供销合作社眼界大开。对于踏入“互联网+”风口的每一个传统企业来说,他们既需要接受思维的冲击、观念的变革,同时也需要经验的积累、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自身资源的再认识。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编辑部和新媒体部将通过两篇报道、四组图解的形式为您呈现此次培训会上一些专家解读的内容,以及供销电商发展的前景与趋势,以期更清晰、系统地分析供销合作社作为一个传统经济组织该如何借好“互联网+”的势,又如何用好“供销特色”的力,敬请关注。

    “我们不是要再造一个淘宝,也不是要再建一个京东,我们要做有供销特色的全国性电商平台!”

    5月7日召开的全国省级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培训班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邹天敬在谈到由总社牵头建设的全国性供销电商平台时反复强调。

    在这次培训班上,与会者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就是“供销特色”,包括前来讲座的京东、阿里等知名电商企业的专家也反复谈到供销合作社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出特色。

    虽然,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已经有了近800家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近3000亿元,但大部分企业还仅仅处于“+互联网”的初级阶段,把传统的一些经营业务搬到网上,增加了一条销售渠道而已,真正达到“互联网+”,借助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链、整合已有资源的企业为数不多。

    “资源是什么?资源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要素,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可以影响的要素。供销合作社系统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建立在对自身资源的全面认识和充分利用之上。”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杨谦在培训班上疾呼。

    “互联网+”带来的风口大势已经呈现,然而供销合作社真正能够趁“势”而上应该依靠的是自己的“内势”,对此,专家们的观点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抓住整合产业链的根

    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系统为数不多的找到特色发展之路的供销电商企业之一。

    2014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该公司视察。展厅内林果产品琳琅满目,总书记边听介绍边应邀品尝,称赞干杏“别有风味”、若羌枣“味道好”,并特别夸奖新疆果业集团的网络营销代言人“果叔”活泼、生动,为挖掘新疆特色资源、传播新疆正能量作出了贡献。

    公司副总经理杨永翔说:“我们的产品品质之所以能得到习主席的肯定,集团旗下的西域果园、大唐丝路等品牌能在网上掀起新疆林果类产品的热购浪潮,与我们集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据了解,在种植环节,新疆果业集团近年来共领办农民合作社20余家,发展订单农业40万亩;在生产环节,集团分别在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等地建立了融特色林果种植、加工、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六大基地;在销售环节,集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线上建网站和网店,线下在各地发展展示直销中心、连锁店、加盟店,快速销售新疆特色林果。综合全产业链之力,集团年加工、物流配送农副产品100万吨。

    “在全国供销电商平台搭建完成前,各地供销社的当务之急是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供销电商农产品标准及相关产业链体系建设方案。”杨永翔认为,供销合作社有能力从种植端就开始引领合作社按照一定的标准来种植,并建立起相适应的配套产业,从全产业链的角度严控品质,这样产出的农产品才能大批量地满足电商平台的需求,才能使供销电商平台拥有区别于其他电商平台的独特竞争力。

    杨谦也提出,在供销合作社系统众多资源中,首先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的,就是合作社资源,这是产业链建设的基础。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底,全国已经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多达128万家,它们是未来中国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主流。尽管供销合作社领办的比例仅占10%,但其在此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

    “一家合作社是不是由供销合作社系统领办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发展电子商务时可以通过自身在当地的影响力调用它的资源以实现互利共赢。此外,目前我国专门为合作社服务的信息化体系并不健全,尚无一个权威的机构能够把合作社的数据库真正建立起来,信息的碎片化、随意化以及粗放化,有时候反而会加剧信息的不对称。”杨谦告诉记者,如果能将合作社资源的大数据通过全国供销电商平台实现汇总、对接和利用,那么其将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电子商务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记者了解到,安徽宁国、浙江宁波、江苏兴化等地的供销电商企业,都通过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一步步踏入农产品电商行业领头羊之列。

    “说到底,这些用以支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前端产业链,应该成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电子商务的立身之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分析说,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并不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直接放到网上销售就能大功告成的,需要相关企业做好如组织农民科学种植、施肥用药严格监控、标准化环节仔细把关、大宗货品集中运输和具体订单拆分打包等等诸多环节的工作,其实质就是一条有待深耕细作的农产品电商前端产业链。“谁能将这个产业链做精做强,谁能将这一环做到极致,谁就能掌握同类竞争的主动权,并掌握今后与各大平台对话的议价权。”

    打好最后一公里的牌

    在电商专家汪向东的眼里,供销合作社系统因其长期扎根农村的先天优势,不仅在挖掘优质农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卖难”的问题上大有可为,在电商落地、网购进村、物流入户这些帮助农民解决“买难”问题的方面更是占尽先机。

    4月,记者在浙江衢州一个乡镇看到的一幕,生动呈现了供销电商企业在落村入户方面的真作为。

    “这个没刚刚那个划算!”“就是就是,老板娘快返回去!”时值晌午,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的划船塘村村口的小卖部里,几位农民正围着一块电视屏幕挑选镰刀。在这间面积不足20平米且摆满各种日用物资的小店,摆放在门店入口处的40英寸电视屏幕以及其背后亮橙色的“乡村淘”标志格外醒目。

    “以前不会网购也不敢网购,快递不进村,好不容易托人买点东西取件还得上镇里,实在麻烦!”今年40多岁,之前并无网购经验的村民鲍其芳说,自从村里小卖店升级成“乡村淘”网点,成为“统一收货地址”后,快递包裹终于驶入了胡山村。这也让鲍其芳等一大批村民赶了时髦,网购起各色商品。

    在衢州,像这样的村级服务站点还有110多家,他们都是由衢州市供销合作社与社有企业衢州百特汇电子商务公司,以地推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其中过半的村级服务站点月均交易额在5000元以上,规模稍大一些的村级服务站月均交易额能超过3万元以上。除了帮助农民上网买物资,服务站点还提供代付货款、代缴杂费以及代收代发快递等便民业务。

  “我们不仅做‘乡村淘’,我们还有‘社区淘’和‘衢州馆’!”衢江区供销合作社副主任邱吉煜告诉记者,他们的村级服务点的工作人员,除了帮助农民上网购物,还负责收集当地特色、优质的农产品信息,并定期向运营中心汇报。“通过这些信息员的信息,我们就能第一时间整合当地的特色资源,通过‘社区淘’平台和淘宝特色中国‘衢州馆’向本地市民及全国买家奉上最新鲜、地道的衢州农产品。”邱吉煜说。

  像衢州市供销合作社这样,从“最后一公里”做电商的方式,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还有很多,如陕西武功的“智慧乡村”、山东日照的“优粮我卖网”,虽模式各异,但都是从“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端入手,逐渐全面介入到全县乃至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市场。

  “供销合作社拥有60万个农村服务网点,它们既是供销合作社的资源,也是电商的沃土。”杨谦说,“目前这些网点一部分在连锁经营品牌之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处于比较原始的管理层次上,几乎还是‘夫妻店’的水平,进货成本高、品种少、服务能力弱。这些门店发展成为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服务商的潜力非常大,不容忽视!”

  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陈亮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说:“在阿里巴巴启动的‘千县万村’工程中,最棘手的任务就是如何使一家家村级运营中心实现真正落地。如果各地供销社能利用已有资源来完成农村网点的铺设,并结合渠道优势促使O2O的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空间还将有无限可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