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5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这么一个“土博士”

□ 付廷高

    初见杨腊根,穿着朴实,一脸黝黑,不善言辞,但脸上一直挂着甜蜜的微笑。一个名副其实的憨厚的农民形象,有着新生代农民特别的气质。

    “土博士”的由来

    杨腊根有一个绰号叫“土博士”,这个绰号在江西省樟树市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杨腊根这位博士是从土地上自我成长起来的,樟树市的农村土地上几乎都留有他的足迹。

    杨腊根是樟树市仁鑫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社员,在联合社里托管了近两千亩的旱地,种植藠头、柑桔和西瓜等,是一位典型的靠勤劳致富的农民代表。在他托管的土地上种植出来的庄稼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成为当地农民中的技术骨干。当地的农民都知道他,于是谁家种植的庄稼犯了什么病,都请他去帮忙。只要他一来,马上药到病除。

    每年,樟树市供销合作社都会请农业类专家给农民授课,杨腊根是唯一被邀请的农民代表。杨腊根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了大量农作物种植实用技术,农民兄弟对他的实用技术很是认可。杨腊根为人也很实在,只要是自己能帮助解决的事情,他绝不会推脱。现在,杨腊根已经是樟树市供销合作社长期的技术顾问。虽然作为顾问后,生活变得忙碌了很多,但是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人,他感到非常欣慰。

    “土博士”的种植经

    今年,杨腊根在800亩旱地里种植了藠头。他种植的藠头,每蔸都会有15粒到20粒子瓣左右,亩产在2000斤上下。笔者带着好奇,现场拔了三蔸看,三蔸中各有16、18、19不等的子瓣,每粒子瓣洁白亮丽、大小均等,这是非常难得的。

    说起藠头究竟该如何种植,杨腊根很高兴地分享了自己的“种植经”。栽种藠头时,斜栽的斜度在30°-40°之间,苗朝下、根部略翘起,这样苗长出来时土会略崩开,利于作物发育生长。此外,加上有30°—40°的斜度,阳光容易照射到土壤中,这样虫害很容易就会被太阳杀死。而头朝下栽是因为苗长出时是拐着弯长出来的,这样藠头发育生长会在土壤里,肉质就不会露在土壤外面,更显白润。藠头的头部就不变青色,更不会变紫色。听完杨腊根的叙述,笔者忍不住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杨腊根的藠头在当地非常畅销,江西省其门食品公司就是其长期合作伙伴。江西省其门食品公司是一家从事藠头深加工的出口创汇型企业,产品长期出口日本、韩国等地。去年5月份,公司的韩国客商来考察,去到了杨腊根种植藠头的基地,现场拔了几棵藠头。客商看到藠头的品质好,又听了杨腊根在种藠头方面的特殊技术,当场握紧杨腊根的手说:“谢谢您为我们种出了这么高品质的藠头,欢迎您去韩国参观我们的企业。”

    经过这件事情,杨腊根的名声更响亮了。来向杨腊根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而每次杨腊根都会耐心讲解。在种植的过程中,杨腊根还创新进行了植物轮种。植物轮种有三大好处:可以增加肥力,同样施肥可增产30%;可预防病虫害,还可以自然调结土壤本身的结构。这是他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当地农业专家和农民对他的结论都非常肯定。

    “土博士”的心愿

    平时,杨腊根的生活非常有规律。他每天晚上花2个小时看电脑,早上五点半起床就在田地里干农活,下雨时基本上都是在看书。在杨腊根的记忆中,他儿时全家住在村里的牛栅里面,兄弟姐妹也多生活艰苦。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所以,就算是作为别人眼中的“土包子”,他也坚持学习。书房中300套农业书籍他都认真研读过,说起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他都能侃侃而谈。

    他不但乐于学习,更善于创新。在平时,他会把农作物的生长、收成、病虫害处理等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多作比较。

    现在,杨腊根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除了在乡村有一幢三层的小洋楼,在市区也买了商品房,每年收入不下40万元。乡村的小洋楼里,除了应有的家电外,农具收割机等一应俱全。此外,房间里还设有书房,书房里有电脑、测土配方仪、书籍等。

    杨腊根的生活在当地已经算是比较富裕的,但是,他还是不能停下来。他总说:“忙碌惯了,让我歇下来,挺不习惯的。我还是喜欢能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用在实际中。”朴素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是最真实的心愿。相信,杨腊根一定会在自己劳作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